英伟达业务蓬勃发展,股价却在下跌。原因何在?
%3Amax_bytes(150000)%3Astrip_icc()%3Aformat(webp)%2Fmagnificent-seven-stocks.asp-final-ca06a8d731f849fbad810601d2c2263f.png&w=1920&q=75)
新闻要点
尽管英伟达(Nvidia)公布的季度财报轻松超出预期,其股价自上周以来仍持续下跌。这主要受投资者对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AI)基础设施上过度支出的担忧影响,以及AI市场可能出现泡沫的疑虑。 有报道称Meta正与谷歌商谈使用其定制AI芯片,加剧了市场对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主导地位可能受到挑战的担忧。主要超大规模云服务商如微软和甲骨文,以及AI公司如OpenAI和CoreWeave,其需求效率和融资模式也引发了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时期供应商融资的比较。 花旗分析师指出,预计到2028年,定制芯片将占据AI加速器市场45%的份额,高于目前估算的35%。英伟达则回应称,其平台仍领先业界一代,能运行所有AI模型并无处不在地进行计算,但市场情绪已明显转向,即使业绩强劲也未能阻止股价下跌。
背景介绍
在过去三年中,英伟达的业绩一直被视为AI需求的晴雨表。其股价在2024年10月曾达到历史新高,当时市场对AI繁荣的乐观情绪推动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达到5万亿美元的公司。然而,此后该股成为受AI泡沫担忧打击最严重的股票之一。 微软、亚马逊、谷歌和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定制芯片,以期降低成本并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谷歌与Meta的谈判以及谷歌最新AI模型Gemini 3的成功,增强了华尔街对这些内部投资将有所回报的期望。
深度 AI 洞察
英伟达的股价下跌仅仅是对特定新闻的反应,还是预示着对AI市场更广泛的重新评估? - 这不仅仅是对一份强劲财报的短期反应,而是市场对AI基础设施投资可持续性及竞争格局的深层担忧。 - 超大规模云服务商的“过度支出”和对“数据中心容量过剩”的担忧,表明市场开始审视AI部署的效率和投资回报率,而非盲目追逐增长。 - 英伟达股价对利好消息的滞后反应,反映出投资者情绪正从早期的“增长优先”转向“盈利质量和竞争壁垒”的考量。 大型科技公司定制AI芯片的崛起对英伟达的长期主导地位构成何种战略威胁? - 成本效率与战略自主: 大型科技公司开发定制芯片的核心驱动力是降低长期运营成本并增强对AI技术栈的战略控制,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 - 市场份额侵蚀: 花旗预测定制芯片到2028年将占据AI加速器市场45%的份额,这直接预示着英伟达市场份额的显著流失,尤其是在其最大的客户群中。 - 生态系统竞争: 谷歌Gemini 3的成功以及Meta考虑使用谷歌芯片,表明定制芯片不仅在硬件层面竞争,更在软件优化和AI生态系统层面形成挑战。英伟达“平台无处不在”的优势可能面临分化风险。 当前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是否合理,与Dotcom泡沫有何异同? - 相似之处: 英伟达对客户的投资(如OpenAI和CoreWeave)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供应商融资”有相似之处,可能导致对真实需求的扭曲评估和风险累积。 - 不同之处: GPU市场情报公司Silicon Data的Carmen Li指出,当前并非2008年那种“杠杆、投机和无底层需求”的泡沫。AI确实有坚实的底层技术和广泛的应用潜力。然而,她也警示存在“局部过度建设或对残值定价错误”的风险。 - 投资启示: 市场担忧的焦点在于资本配置效率和预期管理,而非底层技术本身的无效性。这可能导致AI相关股票估值回归理性,而非全面崩溃,但对盲目扩张和盈利模式不清晰的公司构成结构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