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独家报道 | 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为何认为“中国见顶论”已见顶

北美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1/24 07:08:15 (北京时间)
尼古拉斯·拉迪
美国制造业
关税政策
就业市场
中国经济
Illustration: Henry Wong

新闻要点

美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拉迪认为,美国试图通过“美国制造”等倡议和关税来大规模恢复制造业就业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拉迪指出,美国制造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已持续下降70至80年,尽管单位工人生产率提高,但就业岗位数量仍在萎缩。他强调,现任特朗普政府的巨额关税政策非但没有带来大量制造业就业,反而因进口投入成本上升,导致现有美国制造商生产率下降、市场份额流失,甚至裁员。 因此,拉迪认为关税并非有效机制,无法显著增加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文章在提及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时戛然而止,未详细阐述他对“中国见顶论”的完整观点。

背景介绍

尼古拉斯·拉迪是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也是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成员。他自1970年代末以来对中国经济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出版了多部相关著作,其中包括2019年的《国家反击》,该书认为北京通过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正在逆转经济改革。 现任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再次当选)一直强调通过“美国制造”等倡议和实施关税来恢复美国制造业就业。而“中国见顶论”则是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或将面临结构性挑战,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可能达到顶峰。

深度 AI 洞察

美国重振制造业就业的战略为何可能失败,其更深层次的经济含义是什么? - 拉迪的分析表明,美国制造业就业的下降是一个长期结构性趋势,而非短期政策可逆转。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提高,单位产出所需劳动力减少。 - 关税政策反而通过增加进口投入成本,损害了现有美国制造商的竞争力,导致其裁员。这揭示了产业政策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自动化和技术升级将继续是制造业的主导趋势,投资于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技术公司可能比投资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更有前景。 拉迪关于关税的观察如何挑战特朗普政府的经济叙事,这对未来贸易政策有何影响? - 拉迪直接驳斥了关税能普遍带回制造业就业的观点,指出它们可能导致现有企业萎缩和失业。这与特朗普政府通过保护主义促进国内就业的官方说辞形成鲜明对比。 - 这种分析暗示,尽管保护主义政策在特朗普政府下可能持续,但其在实现既定目标方面的实际效果值得投资者审慎评估。市场参与者应预期贸易摩擦的持续性,并关注企业如何调整供应链以应对政策驱动的成本结构变化。 - 投资者应警惕单纯基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口号式”投资机会,而更应关注那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全球多元化供应链来缓解关税影响的企业。 先进经济体制造业就业持续下降的背后反映了哪些更广泛的投资主题? - 制造业就业的结构性下降,即便是在强力政策干预下,也凸显了全球经济向服务业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的长期趋势。这表明,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增长潜力可能更大。 -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应用将愈发普遍,这将驱动工业自动化、机器人和AI技术提供商的投资机会。同时,这也对传统劳动力市场构成挑战,可能加剧收入不平等。 - 投资者应将长期视角投向那些专注于技术创新、高端服务、以及能够适应全球供应链重构的新兴产业,而非仅仅依赖于旧有的制造业就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