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 | COP30如何凸显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力量

新闻要点
本文指出,在近期于巴西贝伦举行的COP30气候峰会上,尽管美国自愿放弃了其领导角色,中国仍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占据了显著地位。文章强调,在长期投资方面,国家主导经济比市场经济更具持久力。 西方国家在气候变化应对上表现出半心半意和混乱,主要依赖非协调的私营部门倡议,而中国则采取了更为协调和有效的方法。这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能源和通信)方面的成功形成了鲜明对比,中国拥有崭新的设施,而市场经济体的设施则可能老旧过时。文章认为,在需要巨额且长期资本投入、财务回报不确定但社会回报明确的项目上,市场经济往往力不从心。 路透社报道援引加州州长加文·纽森的话称,中国“懂行”,如果美国不警醒中国在供应链、制造业主导地位以及“淹没市场”方面的行动,美国将在竞争力上“玩完”。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国有实体有能力发行或担保绿色债券,其规模在其他地方是无与伦比的。
背景介绍
COP30气候峰会是联合国年度气候变化会议,旨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政策。2025年的会议在巴西贝伦举行,正值全球对气候行动的紧迫性认识不断增强之际。 在唐纳德·J·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美国的气候政策立场备受关注。特朗普政府此前曾退出《巴黎协定》,并普遍推行“美国优先”的能源政策,这与全球气候合作的趋势形成对比。与此同时,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可再生能源投资,并利用其国家资本主义模式进行大规模的长期项目投资。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政府治下,美国放弃气候领导地位,中国积极发挥作用,这背后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含义是什么? - 美国在气候领域的退却,可能加速全球绿色转型中的权力中心转移。中国在气候外交和绿色技术出口方面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 这将进一步固化全球两大经济体在发展模式上的分歧:美国优先的能源独立和传统产业复兴,对阵中国国家主导的绿色工业政策和全球基础设施输出(如“一带一路”中的绿色部分)。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与中国绿色供应链和国家支持项目相关的资产可能获得长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而依赖美国联邦层面气候政策激励的领域则面临更大不确定性。 文章对国家经济与市场经济在长期投资方面的比较,对具体的投资机会或风险有何启示? - 机会: 中国的国有企业和与政府有紧密联系的绿色产业将受益于大规模的国家支持,包括绿色债券的发行和担保。这为寻求稳定、政策导向型增长的投资者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环保基础设施和电动汽车供应链等领域。 - 风险: 依赖西方市场机制来推动大规模气候投资的领域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协调不力以及项目周期过长的问题。这可能导致相关西方企业在与中国竞争时处于劣势,尤其是在需要快速部署和规模化投资的领域。 - 长期来看,这种模式差异可能导致全球绿色技术和产能进一步向中国集中,对西方国家的绿色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 加州州长纽森的强硬表态,对于美国国内各州之间的竞争以及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气候政策的未来意味着什么? - 纽森的言论凸显了美国联邦层面与部分州层面在气候政策上的深刻分歧。加州等进步州将继续独立推动积极的气候议程和绿色产业发展,可能成为“次国家级”的气候领导者。 - 这种州级别的努力可能为投资者提供区域性的绿色投资机会,同时揭示出美国国内市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技术竞争方面的高度碎片化。 - 然而,联邦政府缺乏协调和支持,可能限制这些州级倡议的全国影响力。联邦贸易政策和产业补贴(或缺乏补贴)仍可能对加州等州的绿色产业竞争力构成挑战,尤其是在与中国等国家主导经济体竞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