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财报:第三季度业绩发布后,AI革命的“中央银行”仍值得买入吗?

新闻要点
英伟达公布了其2026财年第三季度业绩,营收达到570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数据中心销售额为512亿美元,超出预期20亿美元。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Blackwell GPU未来12个月已“售罄”。 文章指出,对于投资者而言,业绩超预期不如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AI基础设施支出是否可持续,还是我们正处于泡沫的最后阶段?英伟达通过其GPU芯片和CUDA软件平台控制着AI市场的关键瓶颈,占据了90%以上的云AI GPU市场份额。Blackwell GPU提供了显著更快的AI推理工作负载,并且其大部分产能已承诺给微软、亚马逊和Meta等超大规模公司。 尽管AMD和英特尔正在推出竞争产品,但英伟达的生态系统建立了巨大的转换成本。华尔街估计,到本十年末,超大规模和AI基础设施资本支出可能达到5000亿至6000亿美元。然而,英伟达目前4.5万亿美元的市值和40多倍的市盈率估值较高,有观点将其与思科在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经历相提并论。 文章辩称,当前的AI支出与过去的泡沫不同,因为AI应用已产生可衡量的回报,性能持续提升,且主要支出方拥有强大的资产负债表并做出多年承诺。然而,风险也存在,包括台积电CoWoS-L封装和高带宽内存的供应链瓶颈,毛利率面临一定压力,以及美国出口法规导致中国市场业务几乎消失。
背景介绍
英伟达(Nvidia)是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制造商,其产品在人工智能(AI)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随着AI技术在2020年代中期(包括当前2025年)的快速发展,对高性能计算硬件的需求激增,英伟达的GPU已成为训练和运行复杂AI模型(如大型语言模型)不可或缺的核心组件。其CUDA软件平台也构建了强大的生态系统。 全球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如微软、亚马逊、Meta和Alphabet)是英伟达GPU的主要客户,它们正投入巨额资本支出建设AI基础设施。这些投资是推动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强劲增长的关键动力。与此同时,关于AI支出可持续性的讨论持续升温,投资者在评估英伟达的长期增长前景时,也需权衡其高估值和潜在的市场泡沫风险。
深度 AI 洞察
英伟达作为“AI革命的中央银行”地位是否稳固,其议价能力和市场结构将如何演变? - 英伟达的“中央银行”比喻突显其在AI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和几乎垄断的地位,这主要得益于其硬件性能优势和CUDA软件生态系统。 - 这种地位赋予其强大的定价权,使其能够在GPU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维持高毛利率。Blackwell GPU的“售罄”状态证明了当前市场对其产品的绝对依赖。 - 然而,AMD和英特尔等竞争对手的持续投入,以及超大规模客户自身研发定制芯片的趋势,预示着未来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 尽管转换成本很高,但大型客户为了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并优化成本,可能会在特定工作负载上逐步采用替代方案,从而温和地侵蚀英伟达的长期市场份额和定价权。 考虑到唐纳德·J·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AI基础设施的资本支出潮是否面临监管或地缘政治逆风? -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议程可能导致对关键技术供应链的进一步审查,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先进计算领域,这可能加剧对台积电等核心供应商的依赖,并促使更多本土化生产。 - 文章中提到的中国市场业务几乎消失,正是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直接后果。未来,这种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蔓延至其他地区或技术领域,增加超大规模公司在国际部署AI基础设施的复杂性和成本。 - 此外,如果AI军备竞赛被视为国家安全问题,特朗普政府可能会施加额外压力,要求美国公司在技术采购和数据存储方面优先考虑国内选项,这可能改变当前全球化的AI基础设施投资格局。 除了文章提及的供应链和竞争风险,英伟达的长期增长还有哪些被低估的结构性风险? - 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包括AI模型架构的根本性转变。如果未来出现不需要传统GPU架构也能高效运行的新型AI计算范式(例如,基于类脑计算、光子计算或其他量子计算突破),可能会削弱GPU的核心地位。 - 另一个风险是AI应用实现投资回报(ROI)的速度和广度。如果企业客户发现AI部署的实际经济效益低于预期,或者AI投资回报周期过长,可能会导致超大规模公司放缓或重新评估其资本支出计划,从而影响英伟达的订单和收入增长。 - 此外,AI伦理、数据隐私和潜在的“深度造假”监管日益严格,也可能对AI应用的商业化和普及速度产生负面影响,间接抑制对底层计算硬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