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机构投资者大量买入IonQ、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和Quantum Computing Inc.股票——他们很可能会后悔

北美
来源: The Motley Fool发布时间: 2025/11/21 18:20:18 (北京时间)
IonQ
Rigetti Computing
D-Wave Quantum
Quantum Computing Inc.
量子计算
机构投资者
科技泡沫
Image source: Getty Images.

新闻要点

2025年,量子计算成为华尔街最热门的趋势,多只纯量子计算股票如IonQ、Rigetti Computing、D-Wave Quantum和Quantum Computing Inc.在过去一年中涨幅惊人,最高达1720%。机构投资者在第三季度通过13F文件披露,大幅增持了这些股票,其中Quantum Computing Inc.的持股增幅高达61.7%。 这些股票的吸引力在于量子计算改变游戏规则的应用潜力,例如加速AI算法和改进药物试验,以及亚马逊和微软等“七巨头”公司将其集成到云服务中。波士顿咨询集团预测,到2040年,量子计算将创造高达8500亿美元的全球经济价值。 然而,文章认为机构投资者可能会后悔。历史表明,每项备受炒作的新技术最终都会经历泡沫破裂。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商业化阶段,估值极其昂贵,例如Quantum Computing Inc.的远期市销率高达1383。此外,微软和Alphabet等现金充裕的科技巨头已在开发自己的量子计算芯片,这可能迅速削弱纯粹的量子计算公司的早期优势,预示着未来几个季度和几年内这些股票可能大幅下跌。

背景介绍

人工智能(AI)在过去三年一直是华尔街的主导趋势,但到2025年,量子计算已成为新的市场热点。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原理进行快速、同步的计算,有望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例如优化AI算法和模拟药物分子相互作用。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要求管理资产超过1亿美元的机构投资者提交13F文件,披露其季度持仓变动。这些文件在每季度结束后约45天公布,为市场观察者提供了机构投资者投资倾向的洞察。历史数据显示,新兴技术往往在早期被投资者过度乐观地估计其采纳、效用和优化速度,导致泡沫形成和破裂。

深度 AI 洞察

量子计算纯粹型公司面临的真正长期威胁是什么? - 真正的威胁并非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而是来自“七巨头”等科技巨头的内部研发和市场整合能力。这些巨头拥有雄厚的资金、顶尖人才和现有的云基础设施,使得它们可以独立开发或通过并购快速吸收量子技术,从而将纯粹型公司边缘化。 - 纯粹型公司若无法在技术上实现突破性、难以复制的护城河,或者未能迅速建立起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生态,其早期技术优势将是短暂的。一旦巨头公司的解决方案趋于成熟,纯粹型公司将面临定价压力和市场份额侵蚀。 历史上的科技泡沫破裂模式如何适用于量子计算?其独特之处在哪里? - 历史模式表明,投资者总是高估早期阶段新技术的普及速度和商业价值。量子计算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其成熟和广泛商业化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过度炒作“点击率”而非盈利能力如出一辙。 - 量子计算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极高的技术门槛和资本投入,以及其应用场景的复杂性。与互联网产品相比,量子计算的商业化落地需要与特定行业(如AI、医药、材料科学)的深度结合,且用户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巨大。这意味着泡沫破裂后,幸存者将是那些能提供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非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的玩家。 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对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的政策立场,可能如何影响这些公司的投资前景? - 特朗普政府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和技术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对量子计算等战略性前沿科技可能会继续提供研发资金、税收优惠和监管支持,以确保美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 - 然而,其“去全球化”或保护主义倾向可能会在供应链、人才流动和国际合作方面带来不确定性,尤其对那些依赖全球供应链或国际研究合作的量子计算公司构成潜在挑战。投资者需关注政府在基础研究投入与实际商业应用推动之间的平衡,以及任何可能影响国际市场准入的政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