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摩根大通银行家称,中国科技股增长才刚刚开始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1/18 20:59:22 (北京时间)
摩根大通
中国科技股
人工智能
股票投资
市场估值
摩根大通银行家称,中国科技股增长才刚刚开始

新闻要点

摩根大通一位高级投资银行家表示,中国科技股从低谷中复苏仍处于早期阶段,因为中国作为人工智能强国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平台,并吸引西方资本回流。 该行亚太区科技、媒体和电信(TMT)及新经济主管Mark Fiteny指出,投资者对中国人工智能趋势的投资不足,因此持“前倾”情绪。他提到,全球投资者已开始将资金重新配置到中国一些最大、流动性最好的公司,受益于近期政策刺激和技术突破。 Fiteny还表示,与具有相似增长率和盈利能力的美国同行相比,中国科技公司的市盈率较低,表明其复苏仍处于早期,估值存在“差值”。中东、东南亚和欧洲的投资者也在寻求中国敞口,为中国科技公司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背景介绍

过去几年,中国科技行业面临地缘政治风险、宏观经济挑战以及国内监管收紧,导致国际投资者削减对中国资产的配置,使其估值承压,许多中国科技股跌至低点。中国政府随后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政策,旨在稳定经济增长并支持科技创新。 尽管美国特朗普政府在2024年连任后预计将继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可能涉及对中国科技的限制,但本篇文章的观点表明,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领域的投资兴趣正在回升,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

深度 AI 洞察

摩根大通的乐观立场背后,除了人工智能叙事,还有哪些更深层的驱动因素,尤其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 摩根大通的分析师可能看到了以下几个关键点: - 相对估值吸引力: 中国科技股的市盈率仍显著低于具有相似增长潜力的美国同行,这为寻求价值的全球投资者提供了切入点。 - 市场多样化需求: 面对西方市场可能出现的周期性放缓或估值过高,中国科技股(尤其是通过香港上市的)为西方投资组合提供了重要的地域和增长驱动因素多样化。 - 政策周期性反弹: 中国政府对科技行业的监管周期可能已经触底反弹,当前政策重心转向支持创新和经济增长,这降低了政策风险。 - 本土创新韧性: 尽管存在外部压力,中国在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的本土创新能力和市场规模仍不容小觑,为长期增长提供了基础。 考虑到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和技术脱钩言论,西方资本对中国科技的兴趣回升将如何调和? 这反映了国家政策与投资资本逐利本性之间的张力: - 投资者的实用主义: 尽管存在地缘政治风险,但资本是逐利的。如果中国科技股能够提供具有吸引力的增长前景和估值,投资者会寻求配置机会,即使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溢价或通过更加规避风险的渠道(如香港市场)。 - “脱钩”的局限性: 真正的全面技术脱钩在经济上是极其复杂且成本高昂的。某些非战略性或消费者导向的科技领域可能仍能吸引投资,而政府的限制可能更侧重于少数核心敏感技术。 - 对冲策略: 部分投资者可能将对中国科技的配置视为一种对冲,以应对全球经济格局的潜在变化,或捕捉中国市场特有的增长机遇。 当前这种早期复苏可能面临哪些潜在的隐性风险或被忽视的因素? 投资者需要警惕以下几点: - 政策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政策利好,但中国监管环境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仍需观察,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等快速发展的新兴领域。 - 地缘政治持续性: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技术政策可能仍将是主要变量。任何新的制裁或出口管制都可能迅速逆转投资情绪,尤其是在半导体和先进计算领域。 - 宏观经济逆风: 中国国内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如房地产市场风险和消费需求疲软。科技行业的复苏能否独立于整体经济大环境持续强劲,仍有疑问。 - “人工智能”泡沫风险: 全球对人工智能的狂热可能导致估值过高,中国科技公司的人工智能叙事能否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仍有待验证。市场可能将部分投资视为对未来潜力的押注,而非基于坚实的基本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