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斯科特·贝森特称中美稀土协议“有望”在感恩节前达成

全球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1/17 02:08:16 (北京时间)
稀土
中美关系
供应链安全
关键矿产
特朗普政府
斯科特·贝森特称中美稀土协议“有望”在感恩节前达成

新闻要点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表示,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稀土协议“有望”在感恩节前达成。此言论是在上个月宣布一项框架协议之后发表的,该协议规定华盛顿不征收100%的中国进口关税,而中国将暂停对关键稀土矿物和磁体的出口许可制度。 贝森特对福克斯新闻表示,他相信在特朗普总统和习近平主席在韩国会晤后,中国将履行其承诺。他还驳斥了《华尔街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中国官员计划限制与美国军方有联系的美国公司获取稀土。

背景介绍

稀土是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以及军事硬件等多种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材料。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产量和加工能力远超其他国家。 长期以来,稀土一直处于中美贸易紧张局势的核心,两国都将其视为战略性资源。特朗普政府一直致力于减少美国对中国稀土的依赖,而中国则不时利用其在稀土市场的主导地位作为地缘政治筹码。

深度 AI 洞察

这项“框架协议”而非最终协议的性质,对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 这表明中美在稀土问题上的谈判仍处于动态且可能脆弱的阶段。框架协议通常是意向性的,缺乏最终协议的法律约束力和详细条款,这意味着其履行情况可能受到未来地缘政治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增加了未来稀土供应稳定性的不确定性。依赖中国稀土的行业应继续推进多元化供应链策略,而替代稀土来源(如美国本土开采、回收技术或盟友供应)的投资机会可能因此增加。 财政部长贝森特驳斥《华尔街日报》关于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报道,揭示了哪些潜在的深层信息? - 贝森特的否认可能有多重解读:一是试图维护协议达成前的积极氛围,避免市场恐慌;二是反映了中美双方对协议具体范围和执行意图的理解分歧;三是可能表明中国在幕后仍保留了通过稀土出口作为战略工具的可能性。 - 投资者应认识到,即使有“协议”,稀土供应链的政治化风险依然存在。中国过去曾利用出口限制作为谈判筹码,因此对任何官方声明都应持谨慎态度,并关注实际政策执行情况,而非仅仅是言语承诺。 稀土问题持续的地缘政治化,对全球科技和国防产业的长期投资格局有何影响? - 全球科技和国防产业将加速“去风险化”和供应链韧性建设。这将导致西方国家及其盟友对稀土勘探、开采、加工和回收领域的资本投入大幅增加,以建立独立的、非中国主导的稀土供应链。 - 对稀土替代材料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也将激增,以降低对传统稀土的依赖。这为创新型材料科学公司和相关技术提供商带来长期增长机会,同时可能对传统稀土生产商的定价权和市场份额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