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尽管面临芯片短缺,中国科技巨头仍将在2026年引领AI增长

新闻要点
摩根大通分析师预测,尽管面临芯片短缺,中国互联网巨头将在2026年推动人工智能(AI)在中国的持续普及,且AI芯片短缺短期内不太可能构成重大障碍。 分析师Alex Yao指出,尽管中国尚未出现明确的AI变现证据,但AI功能的持续用户采纳将是未来一年的关键主题。目前腾讯的元宝和字节跳动的豆包等聊天机器人应用虽受关注,但按移动互联网标准衡量仍相对较小。 腾讯和阿里巴巴等公司预计将把AI功能集成到微信和淘宝等现有“杀手级应用”中。这些整合将产生大量“令牌消耗”,从而提振云服务供应商的收入,并利好服务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下游行业。
背景介绍
当前,全球科技行业正处于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之中。尽管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芯片出口管制,旨在限制中国在先进AI技术领域的发展,但中国科技巨头仍在积极寻求AI能力的提升和应用落地。AI芯片作为AI训练和推理的核心硬件,其供应状况直接影响着各国AI产业的发展速度。 中国政府已将AI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投入巨资支持本土AI技术和产业链发展,以应对外部限制并实现技术自主。在2025年,美国特朗普政府持续对华科技政策保持强硬,尤其在半导体领域,这使得中国企业在获取高端AI芯片方面面临持续挑战,但同时也刺激了本土替代方案的研发和部署。
深度 AI 洞察
中国科技巨头如何在现有“杀手级应用”中整合AI,将对投资者产生何种深远影响? - 这种整合可能超越简单的功能增强,而是通过深度嵌入AI,重塑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例如,AI驱动的个性化推荐、智能客服、内容生成和互动式广告等,将显著提升用户粘性和平台价值。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对核心应用生态系统拥有强大控制力的公司(如腾讯的微信、阿里巴巴的淘宝)将能更快地将AI能力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回报,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 - 云服务需求和令牌消耗的增长将直接利好云基础设施提供商及上游半导体产业链(服务器、内存),但鉴于地缘政治紧张,本土供应链的受益程度可能更高。 摩根大通的乐观预测是否充分考虑了地缘政治风险和AI变现的长期不确定性? - 尽管报告提及芯片短缺短期内不构成重大障碍,但这可能低估了长期技术封锁对中国AI产业高端发展和创新速度的潜在限制。美国特朗普政府的科技压制政策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升级可能。 - AI变现的“缺乏明确证据”是一个关键警示。当前用户采纳更多是功能性而非付费驱动,这可能导致ROI周期拉长,投资者需警惕“烧钱”模式的持续性。 - 摩根大通的观点可能侧重于短期市场动态和头部企业优势,而对更广泛的行业竞争格局和地缘政治演变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评估不足。 中国AI产业的“令牌消耗”模式对上游供应链的影响,是否会加速本土替代和技术自主化进程? - “令牌消耗”的增长意味着对AI算力的持续高需求。在西方技术限制下,这将不可避免地推动中国本土AI芯片设计、制造、以及服务器/内存等配套硬件的加速发展和国产替代。 - 长期来看,这种需求驱动的本土化进程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具韧性的中国AI产业链,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投资者应关注在AI基础设施和国产替代领域有技术突破和市场份额增长潜力的中国企业。 - 同时,这也可能加剧国际技术标准的“分裂”,形成两个独立的AI技术生态系统,对全球科技公司的供应链和市场策略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