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人士称,比亚迪正放弃其曾给供应商带来压力的内部支付系统

新闻要点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比亚迪正通知部分供应商,计划停止使用其内部“迪链”平台发行的金融票据进行支付,转而采用商业票据或银行票据。此举标志着比亚迪长期以来依赖的成本控制模式发生重大转变,该模式曾因付款周期长、提前兑现折扣高而备受供应商诟病。 这一转变正值中国汽车行业价格战激烈、监管机构出台新规要求车企在60天内支付供应商款项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加强供应链金融监管之际。虽然比亚迪表示其“迪链”系统符合规定并已加快付款,但并未直接回应放弃内部票据的传闻。分析师指出,“迪链”曾帮助比亚迪保持大量现金储备并降低运营成本,但目前面临销量放缓、利润下滑以及海外大量投资的挑战,此次调整可能给其带来财务压力。
背景介绍
比亚迪的“迪链”系统于2018年推出,通过发行电子借据(期票)向供应商付款。与其他中国汽车制造商普遍使用的商业票据、银行票据或现金不同,“迪链”票据不受当局直接监管,且被认为具有更高的违约风险。该系统使比亚迪能够有效控制成本、保持大量现金储备,并减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从而支持了其快速推出新车型的能力。 然而,该系统也导致供应商面临平均127天、部分甚至长达一年的超长付款周期,且提前兑现需支付高达6%的折扣率,远高于银行票据通常低于2%的折扣率。这些做法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加剧了供应商的压力。为此,中国监管机构于2025年6月出台新规,要求汽车制造商在60天内支付供应商,并禁止强制接受非现金支付。此外,金融监管机构也于4月宣布将加强对供应链金融的监管,并给予电子借据发行方两年的“自律”整改期。
深度 AI 洞察
比亚迪此次转型的深层战略动机是什么,不仅仅是合规驱动吗? - 尽管监管合规是表面原因,但此次转型的时间节点暗示了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比亚迪通过“迪链”系统实现的激进成本控制可能已达到极限,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这可能影响了其与供应商的关系及产品质量。此次转变或许是比亚迪主动修复供应链关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关键生态系统的先发制人举措,尤其是在其海外扩张和国内销量放缓之际。 - 这也可能是对国家层面去风险化供应链和促进更公平商业实践的更广泛努力的策略性回应,使比亚迪的战略目标不仅仅局限于电动汽车市场份额,而是与更宏观的国家战略保持一致。 这一变化在中期内将如何影响比亚迪的财务结构和竞争地位? - “迪链”系统实际上为比亚迪提供了免息营运资金。转向商业票据或银行票据将增加其营运资金成本,并减少其“真实”现金储备,正如GMT Research对其实际净债务的重新评估所强调的。这将对其盈利能力构成压力,尤其是在销量放缓和利润率受挤压的时期。 - 尽管短期内可能面临成本上升,但改善的供应商关系和更健康的现金流管理(通过更规范的金融工具)可能在中长期内增强其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这有助于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建立更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网络,提高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尽管短期内会牺牲部分财务灵活性。 监管机构此次行动对中国整体供应链金融实践和汽车行业格局有何更广泛的长期影响? - 此次监管行动(包括60天支付期限和对非现金支付的限制)不仅针对比亚迪,而是旨在纠正整个行业的支付乱象。这将迫使所有汽车制造商重新审视并优化其供应链金融实践,从而提升供应商的财务健康状况。 - 从长远看,这可能导致行业内供应商议价能力的适度提升,尤其是有助于中小供应商缓解资金压力。对于那些严重依赖内部票据或延长账期的企业来说,营运资金成本将普遍上升,可能促使行业加速整合,或推动更健康的现金流管理和更透明的供应链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