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棍节”销售额增长放缓,消费者节俭导致全球最大购物节遇冷

新闻要点
根据中国消费研究公司星图数据,2025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全平台销售额达到1.695万亿元人民币(约2380亿美元),同比增长14.2%。这一增速低于去年26.6%的同比增长,表明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消费者支出趋于谨慎。消费者表现出更“理性、更愿意为真实价值买单”的特点,并采取了“基于需求的分层消费模式”。 尽管整体增速放缓,但部分领域仍有亮点。例如,十多家西方消费品牌旗舰店的订单量超预期至少30%。电子零售平台,如京东,报告了创纪录的交易额和近60%的订单增长,这得益于供应链中人工智能的整合。即时零售销售额也大幅增长138.4%,达到670亿元人民币,而社区团购则下降了35.3%。 产品类别方面,家电以16.5%的销售占比位居第一,其次是手机和数码产品(14.6%)以及服装(14%)。母婴用品表现不佳,而宠物用品符合预期。消费者对健康、便利和符合其价值观的品牌表现出更高的关注。
背景介绍
“双十一”购物节(又称光棍节)是全球最大的购物活动,其商品交易总额远超美国的“黑色星期五”。然而,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电商平台已不再公布商品交易总额(GMV),并倾向于延长促销期以刺激消费。 2025年,中国经济面临持续挑战,消费支出增长乏力。中国政府已表示将加大力度支持消费,但更倾向于通过补贴电子产品等特定商品来刺激需求,而非直接发放现金。这反映出政府在经济刺激政策上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结构性调整的偏好。
深度 AI 洞察
中国消费模式的结构性转变对长期投资有何影响? 消费者行为从追求价格转向追求“真实价值”和“基于需求的分层消费”,这预示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而非仅仅是短期经济低迷。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那些能够提供高品质、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并有效传达品牌价值观的公司将更具韧性。 - 过去依赖大规模促销和薄利多销的策略将面临更大挑战,头部电商平台需要重新审视其盈利模式和对品牌的赋能。 - 长期来看,这将推动中国品牌向高端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为相关供应链和技术创新企业带来机会。 电商平台整合AI技术对未来零售业态意味着什么? 京东等平台通过整合AI技术实现订单和用户量的显著增长,表明AI在优化供应链和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潜力巨大。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竞争优势的重塑。 - AI赋能的精准营销、智能物流和个性化推荐将成为电商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加剧行业内的技术军备竞赛。 - 对于零售生态系统中的参与者,如品牌商和物流服务商,与具备强大AI能力的平台合作或自身投资AI将变得至关重要。 - 预示着未来零售业将更加数据驱动和智能化,从而提升效率并可能催生新的商业模式。 政府刺激消费的策略为何偏向补贴特定商品而非直接发放现金,以及这可能带来的投资机遇? 北京选择补贴电子产品等特定商品而非直接发放现金,反映其对经济刺激的精细化和结构性目标,避免普遍性刺激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和效率低下。 - 这种策略有利于政府引导消费流向其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例如高端制造、绿色科技和数字经济产品。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应关注那些符合政府产业扶持方向的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 此外,这也可能促使相关产业链上的供应商和技术服务商受益,因为政府希望通过消费端需求拉动整个产业升级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