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亿万富翁投资者称AI革命“令人恐惧”——但他正投入数十亿美元押注:‘15人的工作只需一个聊天机器人完成’

新闻要点
星木资本(Starwood Capital)首席执行官巴里·斯特恩利希特(Barry Sternlicht)表示,尽管其公司已向数据中心领域投入200亿美元,但他认为人工智能(AI)的颠覆速度“令人恐惧”。他强调,AI能够以每月36美元的聊天机器人取代15人的工作,并预计AI改变世界的速度将超越互联网和工业革命。 “AI教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也认同,AI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正押注于大规模取代人类劳动力。当前对AI驱动的支出和估值引发了关于AI泡沫的讨论,一些人将其比作互联网泡沫,而最近“七巨头”市值蒸发逾1万亿美元,仅英伟达(NVIDIA)就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加剧了市场对泡沫的担忧。 第五墙创投(Fifth Wall Ventures)首席执行官布伦丹·华莱士(Brendan Wallace)补充说,围绕超大规模供应商、基础设施提供商和AI初创公司形成的金融网络不透明且可能不可持续。他警告,如果所有已宣布的AI数据中心都投入运营,其所需的计算能力可能相当于美国GDP的120%。
背景介绍
当前是2025年,全球正经历由生成式AI技术(如大型语言模型)推动的快速技术变革浪潮。这一波AI创新吸引了巨额投资,特别是在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高性能计算硬件领域,英伟达等公司因此获得了显著的市场估值。 与此同时,AI对劳动力市场和经济结构的潜在影响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担忧。包括行业领袖和AI先驱在内的多方声音,都开始警示AI技术可能带来的大规模失业,以及当前AI相关估值是否已形成泡沫,这让人联想起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
深度 AI 洞察
AI技术颠覆的真正驱动力是效率提升还是资本市场炒作? - 表面上看,AI革命由技术突破和效率提升驱动,旨在自动化任务并降低运营成本,正如斯特恩利希特和辛顿所言,AI取代人工以实现更高利润。 - 然而,当前AI领域的巨额投资和估值飙升,尤其是在市场遭受万亿美元损失后仍有大量资本涌入,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资本市场逻辑:即对未来增长的“希望”和“恐惧”共同推动的炒作。资本可能在追逐下一个颠覆性浪潮,而忽视了实际的经济承载能力和潜在的社会成本,如华莱士指出的计算需求远超GDP的可能性。 AI基础设施的扩张是否正在形成新的系统性风险? - 是的,AI数据中心和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可能正在构建一种新的系统性风险。华莱士提及的“不透明且可能不可持续的金融网络”以及计算需求可能达到美国GDP 120%的警告,暗示了潜在的资源错配和资本过度集中。 - 如果AI发展速度或实际经济效益未能达到预期,这些巨额投资可能会面临资产减值,导致相关金融机构和科技巨头承受巨大压力。这种风险可能比单纯的股价泡沫更具系统性,因为它涉及到实体经济基础设施的过度建设。 投资者应如何评估AI技术带来的机遇与风险? - 投资者应超越表面叙事,审视AI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盈利模式,而非仅仅追逐概念。关注那些能够提供真实、可验证的效率提升和成本节约的AI解决方案,而非仅仅是“聊天机器人”的替代效应。 - 此外,应警惕AI基础设施投资的集中度和财务透明度。分散投资组合,关注AI可能带来的行业重塑,寻找那些能够适应或受益于AI转型的传统行业公司,而非盲目投入少数高估值的AI纯粹股。同时,密切关注监管动向,特别是AI对劳动力市场和社会稳定影响的政策回应,这些都可能影响AI公司的长期估值和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