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恢复增长,但通缩压力持续存在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1/09 14:08:16 (北京时间)
中国经济
通货紧缩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
消费刺激
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恢复增长,但通缩压力持续存在

新闻要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10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2%,超出市场预期,此前9月份CPI同比下降0.3%。尽管CPI录得增长,但该近乎于零的增幅仍表明在内需疲软和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通缩压力持续存在。与此同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第37个月下降。 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指出,旨在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以及国庆和中秋长假共同推动了10月份的需求。然而,资产管理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警告称,尽管CPI增长“出乎市场意料”,但“现在断言通缩已经结束还为时过早”。

背景介绍

2025年,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努力实现其年度增长目标,尽管下半年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包括国务院总理李强,一直在积极推动刺激国内消费的政策,以期释放消费潜力并加速服务业等新增长动力的发展。这些措施旨在抵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内需不足带来的挑战。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复杂,美国总统特朗普连任后,全球贸易关系持续紧张,这给中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额外的贸易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物价走势,特别是通胀与通缩的衡量指标,成为评估中国经济健康状况和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指标。

深度 AI 洞察

中国CPI的微弱增长是否表明通缩已触底,预示着经济复苏的开始? 答案: - 仅凭单月0.2%的CPI微弱增长来判断通缩触底或经济全面复苏为时尚早。 - 关键在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连续37个月下降,这表明上游成本压力仍在缓解,企业盈利能力可能受损,也预示着消费品价格缺乏持续上涨的动力。 - 鉴于内需依然疲软和贸易不确定性,政策刺激的短期效应可能大于结构性改善。例如,国庆和中秋长假对10月份消费的提振作用是暂时的。 - 投资者应警惕“虚假曙光”,需关注未来几个月CPI能否持续稳定在正增长区间,并伴随PPI的改善,才能确认通缩压力的真正缓解。 面对持续的通缩压力和外部不确定性,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策略将如何演变? 答案: - 预计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更加积极和有针对性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以稳定增长和提振信心。 - 财政政策可能聚焦于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以及向特定消费领域提供补贴,以直接刺激需求。 - 货币政策可能保持宽松,通过降息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来降低融资成本,但需警惕过度放水可能带来的资产泡沫风险。 - 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去限制化”,例如放松房地产购买限制,以期激活房地产市场及其相关产业链,但需平衡金融风险。 - 在贸易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促进“双循环”战略,特别是强化内循环,将变得更为迫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提升国内供应链韧性。 特朗普连任美国总统对中国“贸易不确定性”的影响,将如何反作用于中国的通胀/通缩前景? 答案: - 特朗普连任意味着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可能加剧,甚至扩大到更多领域,从而进一步增加中国的“贸易不确定性”。 - 贸易壁垒和关税的提高将导致出口受阻,进而影响工业生产和就业,可能使PPI继续承压,甚至向CPI传导。 - 外部需求疲软会抑制国内企业的投资和扩张意愿,导致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通缩风险。 - 为了对冲外部风险,中国政府可能被迫加大国内刺激力度,这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冲部分通缩压力,但长期效果仍取决于结构性改革的深度。 - 在供应链“去风险化”趋势下,中国面临的挑战将促使其加速本土化替代和技术自主,这可能导致部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但整体上,外部压力仍是通缩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