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视野 | 亚洲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旧计划为何不再奏效

新闻要点
发展中国家正被敦促通过刺激国内需求和加强区域内贸易来推动增长,但人口老龄化等关键因素也必须得到解决。有专家担忧,亚洲数十年的经济奇迹可能正走向由老龄化、财政压力、产出下降、消费萎缩和经济增长放缓构成的“厄运循环”。 亚洲开发银行学院院长、印度尼西亚前财政部长班邦·布罗佐内戈罗表示,一项关于亚洲经济奇迹为何“破灭”以及如何重振的新研究结果将于2027年发布。 文章指出,亚洲最初的经济奇迹得益于对美国的出口增长,但自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连任后,关税及其他制裁使得出口导向型增长不再是主要引擎。特朗普政府认为许多亚洲国家享有“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和出口顺差,因此鼓励这些国家转向国内需求和相互贸易。
背景介绍
亚洲经济体在1950年代后经历了数十年的快速增长,通常被称为“亚洲经济奇迹”。这一增长模式主要由出口驱动,以日本为先,随后是韩国以及“亚洲四小龙”(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经济体通过向美国出口商品,实现了工业化和财富积累,出口导向型增长成为其发展模式的核心。 “中等收入陷阱”描述的是发展中国家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由于工资上涨导致竞争力下降,但未能成功转型为高附加值经济体而停滞不前的现象。当前,包括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在内的全球主要经济体对自由贸易的立场发生转变,尤其是在其第二个任期内实施的关税和贸易制裁,正迫使亚洲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重新评估其经济增长战略,从过度依赖出口转向国内消费和区域内贸易。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对亚洲经济体意味着什么,除了表面上的出口下降? 这意味着亚洲经济体将加速“去全球化”和“去美元化”的进程,促使其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供应链转向更加区域化、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不仅是为了规避关税,更是对全球贸易体系碎片化的战略响应,可能催生新的区域贸易集团和数字货币结算体系的崛起。长期来看,这种压力将迫使亚洲各国加大对关键技术和产业链的本土投资,以增强经济韧性和战略自主性。 人口老龄化和AI兴起背景下,亚洲经济体转向内需驱动面临哪些深层挑战和潜在机遇? 亚洲转向内需驱动面临的挑战在于,老龄化社会通常意味着总消费增长趋缓以及社保负担加重,这可能削弱内需的长期增长潜力。而AI的普及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也可能导致部分劳动力失业,加剧收入不平等,进一步抑制消费。然而,这其中也蕴藏着机遇: - 老龄化催生了巨大的银发经济市场,包括医疗保健、养老服务、智能居家和适老化产品等。 - AI技术可以优化生产效率,通过智能制造和个性化服务满足多样化的国内需求。 - 政府可能会通过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社会福利和再分配政策,来刺激和维持内需。 亚洲开发银行学院(ADBI)在2027年发布的研究结果,可能揭示哪些被市场忽视的深层投资线索? ADBI的研究可能不会仅仅停留在宏观经济分析,而会深入探讨亚洲各国在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具体成效和瓶颈。市场可能忽视的线索包括: - 供应链重塑中的赢家和输家: 哪些亚洲国家能成功吸引或培育替代性产业链,成为区域供应链新枢纽。 -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政策驱动: 哪些政策框架能够有效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能源转型,从而创造新的增长点。 - 区域金融一体化进展: 亚洲内部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深化,以及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可能为跨境投资带来新的便利和机会。该研究的发布可能成为评估亚洲未来增长路径和投资机会的关键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