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经济学家Samiran Chakraborty:印度与越南的成本差距为8-12%;关税必须下降,“中国+1”战略才能成功
新闻要点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Samiran Chakraborty指出,印度在“中国+1”战略中的成本劣势,尤其是在面对越南时高达8-12%的差距,正严重阻碍其制造业雄心。尽管印度在2024年大部分时间曾超越越南吸引“中国+1”战略下的公司迁入,但自2022年末以来,不断上升的进口关税已导致印度失去势头。 Chakraborty强调,如果关税壁垒不降低,跨国制造商的搬迁决策可能会放缓。虽然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已在基础设施和物流方面缩小了差距,但关税的上涨正在抵消这些政策收益。他敦促印度政府将关税合理化作为政策优先事项,使其至少达到亚洲平均水平,以保持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竞争对手的竞争力。 尽管面临挑战,Chakraborty对印度的长期结构性优势仍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庞大的国内市场和强大的服务业基础使其有能力吸收比越南更多样化和规模更大的产业。然而,他警告,若不纠正成本差异,特别是关税问题,印度将难以将其潜力转化为持续的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他还提到,全球贸易正从多边主义转向双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各国正在寻求替代市场,印度必须谨慎应对这一趋势。
背景介绍
“中国+1”战略是指跨国公司为了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将部分生产基地或供应链环节转移至其他国家(如印度、越南、泰国等)的多元化策略。这一趋势在2020年代中期,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和全球供应链中断的背景下加速。 印度积极通过多项政策吸引制造业投资,包括生产挂钩激励(PLI)计划,旨在为特定行业的国内生产提供财政支持,以提高竞争力并促进出口。然而,印度也因其相对较高的关税壁垒而受到批评,这与越南等其他亚洲制造业中心的低关税政策形成对比。 花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Samiran Chakraborty的评论是在全球保护主义日益抬头、贸易关系从多边主义转向双边主义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在特朗普政府连任后,全球贸易摩擦和关税壁垒进一步加剧,各国在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和国内需求再平衡的同时,面临着复杂的挑战。
深度 AI 洞察
Q: 印度在“中国+1”战略中吸引制造业投资的长期结构性优势是否真的能抵消短期关税劣势? - 表面上看,Chakraborty对印度国内市场规模和产业吸收能力的乐观态度似乎与现实脱节,因为高关税直接侵蚀了这些优势的成本竞争力。 - 然而,印度的长期潜力并非空谈。其庞大且不断增长的国内市场为制造商提供了强大的本地需求,这与越南等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不同,后者更依赖全球市场准入。这种内需缓冲在面对全球经济波动和贸易保护主义时尤为重要。 - 此外,印度日益壮大的服务业和人才储备提供了除制造业之外的经济稳定性和多元化,这在长期看对外国投资者具有吸引力。因此,若关税问题能在中期得到解决,这些结构性优势将重新获得主导地位,吸引旨在服务印度国内市场以及利用其作为全球出口基地的投资者。 Q: 在特朗普总统连任的全球保护主义背景下,印度政府在关税政策上会有何种策略性考量? - 特朗普总统的连任预示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持续,甚至可能加剧。在此背景下,印度可能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降低关税以吸引“中国+1”投资,但另一方面,高关税可以保护国内产业,并作为与主要贸易伙伴(如美国)进行双边谈判的筹码。 - 印度政府可能会采取一种“选择性”或“战略性”的关税政策:对某些关键的、具有高附加值的制造业领域逐步降低关税,以吸引特定技术和投资,同时维持对其他敏感或新兴产业的保护性关税。 - 这种策略是为了在吸引全球供应链和保护国内产业之间取得平衡,同时保留与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进行双边贸易协议谈判的空间。此举并非单纯地降低关税,而是将其作为地缘经济博弈的一部分,以争取更有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 Q: 印度若未能有效解决成本差距和关税问题,对区域竞争格局及全球供应链多元化进程有何深远影响? - 如果印度无法有效解决其成本劣势和高关税问题,那么在“中国+1”战略中,越南、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更具成本竞争力的亚洲国家将显著受益,吸引更多制造业投资。 - 这将导致这些国家在区域制造业格局中地位提升,而印度则可能仅限于那些国内市场规模或特定补贴能抵消高成本影响的利基产业。 - 从全球角度看,供应链多元化的进程将继续,但主要受益者将是上述低关税、高效率的东南亚国家,而非印度。对于寻求真正大规模、多行业替代方案的跨国公司而言,印度将从一个主要的潜在替代国降级为次要选项,这可能会减缓整体供应链重构的速度和广度,因为寻找能够匹配中国规模和效率的单一替代方案将变得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