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因去产能和技术自给自足而飙升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1/03 16:59:02 (北京时间)
中国经济
上市公司盈利
技术自给自足
去产能
半导体
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因去产能和技术自给自足而飙升

新闻要点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上市公司录得全年最快盈利增长,同比上升11.6%。这一增长得益于政府主导的工业产能削减和国家在半导体领域的技术自给自足。 中国招商证券的数据显示,与第二季度1.2%和第一季度3.2%的增幅相比,第三季度的表现显著改善。科技公司在此次增长中领跑,而大宗商品生产商和金融公司的盈利也表现出明显改善。 此次积极的季度业绩预计将进一步提振中国股市。当前股市上涨已受到银行储蓄转向风险资产以及市场对北京加大力度应对通缩的预期所推动。在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导致估值扩张之后,盈利增长的复苏对股市上涨至关重要。 中国招商证券分析师张霞表示,企业盈利将继续受益于技术自给自足、“反内卷”运动(减少过剩产能)以及中美紧张关系的缓和。她预计TMT(科技、媒体和电信)和资源板块将保持较快的盈利增长,非金融板块也将受益于第四季度的低基数效应。

背景介绍

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工业产能过剩问题,尤其是在重工业领域,这通常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兼并重组来实现。近年来,“反内卷”运动是这一政策的最新体现,旨在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利润率。 与此同时,面对美国唐纳德·J·特朗普政府(于2024年连任)及其后日益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中国已将技术自给自足,尤其是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提升为国家战略重点。这一战略旨在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确保供应链安全。此外,中国经济一直在努力应对通货紧缩压力,而政府正寻求通过刺激经济活动和引导资金流向风险资产来对抗这一趋势。

深度 AI 洞察

中国上市公司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如何,是周期性反弹还是结构性转变? - 第三季度盈利的强劲增长部分归因于政府主导的去产能政策,这提高了幸存企业的利润率。这是由政策驱动的周期性改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当去产能效应减弱后,增长动能可能放缓。 - 然而,技术自给自足的推动,尤其是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代表着更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这表明中国正在建立本土技术生态系统,从而为相关科技公司带来长期的增长机会和盈利能力。 - 将银行储蓄引导至风险资产以及应对通缩的努力,为盈利增长创造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如果这些政策能够持续并有效,它们将为企业盈利提供更具结构性的支持,而非短暂的周期性提振。 在中美战略竞争持续的背景下,文章提及的“中美紧张关系缓和”意味着什么? - 尽管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在2024年连任,其第二任期预计将继续对中国保持强硬立场,但“缓和”的提及可能暗示着局部的、务实的调整,而非全面的战略转变。这可能是指在某些特定经济领域,双方为了避免更深层经济损害而达成的临时性妥协或技术性对话。 - 这种“缓和”可能仅限于非核心的贸易摩擦或特定行业的合作,旨在防止经济脱钩走向失控,而非放松对关键技术领域的限制或地缘政治竞争。投资者应警惕将这种“缓和”解读为中美关系全面改善的信号。 -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任何形式的“缓和”都可能暂时减轻外部压力,为其技术自给自足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然而,核心的战略竞争和技术壁垒仍将长期存在,企业需继续深耕内需市场和自主研发。 此次盈利增长对投资者而言,在资产配置和行业选择上提供了哪些关键信号? - 科技公司,特别是那些受益于技术自给自足政策(如半导体、高端制造)的公司,预计将继续是盈利增长的领头羊。投资者应关注这些领域的长期结构性机会。 - 大宗商品生产商和资源类企业受益于去产能和全球商品价格,其盈利改善可能更具周期性。需警惕全球经济放缓或政策调整带来的价格波动风险。 - 金融板块的改善可能反映了整体经济信心的回升和不良贷款风险的缓解。然而,在经济转型期,其增长潜力可能不及科技和新兴产业。 - 投资者应将资金从低收益的银行储蓄转向风险资产,但这需要审慎的风险评估。在估值已有所扩张的情况下,选择具有清晰增长逻辑和政策支持的细分行业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