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股票值得买入吗?

新闻要点
英伟达在GTC大会上披露,截至2026年,其AI相关累计营收可见性达到5000亿美元,远超市场预期。公司2026财年第二季度营收增至467亿美元,其中数据中心销售额为411亿美元,毛利率超过72%,并计划进一步回购600亿美元股票。 然而,文章也指出了一些警示信号,包括中国业务限制可能影响300亿美元年销售额(新规要求将15%的中国AI芯片销售收入上缴美国政府),客户集中度高(两家客户占第二季度营收的39%),以及对AI投资回报率的持续质疑。竞争也在加剧,AMD、博通以及亚马逊、Alphabet和Meta等超大规模企业都在加速芯片自研。 尽管如此,文章认为英伟达的CUDA生态系统和在AI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先优势使其护城河依然强大。除了当前AI热潮,英伟达在量子计算、机器人、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新兴市场也有布局。鉴于其明确的需求前景、高毛利率和广泛的生态系统,文章建议长期投资者可以买入英伟达股票,但需承受短期波动。
背景介绍
英伟达(Nvidia)是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制造商,并在人工智能(AI)芯片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CUDA平台是AI开发和加速计算领域的行业标准,形成了强大的生态系统优势。 近年来,随着全球AI技术的爆发式增长,对高性能计算芯片的需求激增,英伟达成为主要的受益者。同时,美国政府,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持续收紧对中国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特别是针对先进半导体产品,以维护其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领先地位。这导致了包括英伟达在内的美国芯片公司在对华业务上面临复杂的监管环境和潜在的营收压力。
深度 AI 洞察
这项对华销售收入15%上缴美国政府的规定,其真正战略意图和长期影响是什么?这是否会成为未来技术出口管制的新常态? - 这项规定超越了单纯的贸易限制,更像是美国政府对关键技术供应链的深度干预和财富再分配。其战略意图在于通过直接从芯片销售中抽取份额,既削弱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投入能力,又确保美国财政能从其技术优势中直接获利,而非仅仅通过税收。 - 长期来看,这可能开创一个危险的先例,将技术出口与直接的财政分成挂钩,形同“技术租赁税”。这不仅会侵蚀相关企业的利润率,还可能促使受影响的国家和企业加速本土化替代,从而加速全球技术供应链的“去风险化”或“脱钩”进程,最终可能损害美国企业的长期市场份额和创新动力。 - 对于特朗普政府而言,这既是实现“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体现,也是在不全面禁止出口的前提下,最大化地从中国市场获取利益并限制其技术发展的一种策略。 文章提到英伟达90%的市场份额“只会下降”,其“强大护城河”在超大规模企业自研芯片和竞争对手的挑战下,究竟有多脆弱? - 英伟达的CUDA生态系统确实构筑了高转换成本,但护城河并非坚不可摧。超大规模企业自研芯片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成本控制、性能优化以及供应链安全。一旦这些巨头成功开发出能够满足自身大部分需求的定制芯片,它们对英伟达通用GPU的需求将显著减少。 - AMD等竞争对手在性能和定价上的追赶,以及博通在定制芯片领域的优势,正在从不同维度侵蚀英伟达的市场份额。虽然短期内无法撼动其主导地位,但长期来看,市场份额的下滑是必然趋势,这会压低英伟达的定价能力和利润率。 - 真正的脆弱性在于,如果AI算法和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多种硬件平台,或者新的编程范式出现,CUDA的锁定效应可能会减弱,这需要英伟达持续投入巨大资源来保持其生态系统的领先性和兼容性。 除了当前的AI热潮,文章提及英伟达在量子计算、机器人、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布局,这些“新增长点”能否有效对冲AI训练需求成熟后的潜在风险? - 这些“新增长点”确实为英伟达提供了长期的增长想象空间,并有望在AI训练需求趋于饱和后提供新的营收来源。尤其是量子计算和机器人技术,其潜在市场规模巨大,且对加速计算的需求与AI训练有异曲同工之处,能够复用英伟达的核心技术优势。 - 然而,这些市场的发展成熟度和商业化前景远不如当前的AI训练市场清晰。量子计算仍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商业应用尚远;机器人和自动驾驶的规模化部署也面临技术、监管和成本等多重挑战。这些领域的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较长,且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 - 因此,虽然这些是重要的战略布局,但在短期内它们无法完全对冲AI训练需求放缓或竞争加剧带来的营收压力。它们更像是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期权”,而非当下即可兑现的确定性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