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和中国需求疲软导致梅赛德斯-奔驰、保时捷第三季度利润骤降

新闻要点
德国汽车制造商梅赛德斯-奔驰和保时捷面临严峻的财务挑战,美国关税、价格战以及关键市场需求放缓严重打击了其销售业绩。梅赛德斯第三季度净利润暴跌31%至11.9亿欧元,保时捷则录得9.67亿欧元的净运营亏损。 德国汽车业在欧洲、北美和中国的销售举步维艰,部分原因是德国能源成本是美国的三倍。德国经济连续10个季度(在过去的12个季度中)停滞或放缓,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停滞不前。欧盟对华汽车出口“自由落体式”下降,而美国保护主义政策也使北美市场对欧洲车企的缓冲作用消失。 中国品牌如比亚迪在2025年上半年将欧洲市场份额提升至5.1%,并在中国占据了近三分之二的新车销售市场,导致梅赛德斯在华销售下降14%。尽管面临挑战,保时捷仍维持了全年销售指引,其股价在公布财报后上涨,得益于13.4亿欧元的强劲现金流和严格的成本控制。然而,保时捷计划到本十年末裁员1900人,以应对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充满挑战的地缘政治及经济环境”。德国的消费者和出口信心持续悲观,预示着短期内难以复苏。
背景介绍
德国经济在2025年面临多重困境,GDP在过去12个季度中有10个季度停滞或放缓,其中2025年第三季度经济停滞。高昂的能源成本(是美国的三倍)和劳动力成本进一步削弱了其工业竞争力。 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普及率迅速提升,本土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通过关税形式,对包括德国在内的欧洲出口商构成持续压力。这些因素共同导致德国汽车制造商,特别是高端品牌,在关键海外市场的利润和销量持续下滑。
深度 AI 洞察
在关税和中国需求疲软之外,还有哪些深层次的结构性转变正在从根本上挑战德国汽车巨头的长期竞争力? 除了表面上的关税和中国需求问题,德国汽车业面临的挑战更为深刻,反映出全球经济和产业格局的根本性转变: - 高昂的本土运营成本: 德国的能源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其制造业特别是传统高利润率的汽车生产面临巨大压力,这降低了其全球定价竞争力。 - 电动化转型迟缓与市场错位: 尽管投入巨大,但德国传统车企的电动汽车产品线,尤其是在软件和服务集成方面,未能有效满足中国等关键市场的快速迭代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导致市场份额被本土品牌迅速侵蚀。 - 全球供应链与贸易格局重塑: 美国保护主义的加剧以及地缘政治紧张,正在迫使全球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韧性优先,这可能导致生产基地和研发投资从德国流向更具成本优势和政治稳定的地区。 面对中国品牌的崛起和美国保护主义,德国汽车巨头在2026年以后“显著改善”的预期是否过于乐观? 保时捷对于2026年后的改善预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内部成本削减和战略调整的信心,但外部环境的挑战预示着这种改善之路将充满不确定性: - 中国市场竞争的结构性变化: 中国本土品牌已牢固占据主导地位,并在技术和成本上形成优势。外国品牌,即使是高端品牌,也必须大幅调整其产品策略和本地化运营模式,才能在竞争中立足。这并非短期内能够轻易逆转的趋势。 - 美国关税的长期影响: 只要特朗普政府的保护主义政策持续,欧洲汽车出口商就将面临准入障碍和成本劣势。即使关税水平不变,其对供应链布局和投资决策的长期影响也可能导致欧洲车企在北美市场的竞争力持续受损。 - 欧洲经济的脆弱性: 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经济的持续疲软,将限制本土市场的增长潜力,使车企更依赖出口,而出口市场又面临严峻挑战。内部市场的疲软将削弱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后盾力量。 德国汽车行业困境对更广泛的欧洲制造业和经济体有哪些传导效应和潜在风险? 德国汽车业的困境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它对欧洲,特别是欧盟核心经济体的制造业和整体经济具有显著的传导效应和潜在风险: - 就业市场压力: 汽车行业是德国最大的雇主之一,大规模裁员(如保时捷和大众的计划)将对就业市场造成冲击,增加社会福利负担并抑制消费支出。 - 供应链震荡: 德国汽车业的困境将波及其庞大的供应商网络,从零部件制造商到技术服务提供商,这些企业大部分位于欧洲。这可能导致整个欧洲制造业供应链的连锁反应,甚至出现破产潮。 - 出口动能减弱: 汽车及其相关产品是德国乃至欧洲的重要出口支柱。出口的持续萎缩将直接拖累德国的贸易顺差,削弱其经济增长引擎,并可能对欧元区的整体经济表现产生负面影响。 - 创新能力受损: 利润下降和市场份额流失可能导致研发投入减少,从而削弱德国和欧洲在未来汽车技术(如电池技术、自动驾驶软件)领域的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形成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