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需要英伟达?AMD、英特尔正在“打破”七巨头派对

新闻要点
2025年,长期被视为“老牌”芯片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Intel Corp)和超微半导体公司(AMD)表现出色,股价分别上涨105%和114%,显著超越了“七巨头”中的多数成员。此番表现改变了市场对两家公司的看法,将其重新定位为高信念的人工智能(AI)领域参与者。在此之前,市场叙事主要由万亿美元市值的科技巨头主导,但现在正出现一种“悄然轮换”,投资者将AI投资焦点扩展到那些赋能AI而非仅仅应用AI的公司。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复兴和AMD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强劲势头是其股价飙升的主要驱动力。英伟达(Nvidia Corp)虽然仍以45%的年涨幅居“七巨头”之首,但市场已开始关注追赶者。这一趋势表明,AI领域的收益不再局限于少数几家巨头,芯片行业的增长势头已转向“堆栈”的下一层,新旧领导者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背景介绍
在2024年美国大选后,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再次执政。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持续强调半导体供应链的安全和本土化,并通过《芯片法案》等政策支持国内芯片制造业,这为英特尔等公司提供了有利环境。 “七巨头”(Magnificent 7)指的是在过去几年中主导美国股市表现的七家大型科技公司:苹果、微软、Meta、特斯拉、Alphabet、亚马逊和英伟达。这些公司凭借其巨大的市值和在AI、云计算等领域的领先地位,成为了市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然而,随着AI技术应用的深入和市场对供应链多样化、硬件基础层关注的增加,投资者开始寻找“七巨头”之外的增长机会。
深度 AI 洞察
为什么英特尔和AMD在AI领域的表现突然超越了“七巨头”中的多数,尽管英伟达仍然保持主导地位? - 英特尔和AMD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对AI基础设施层投资逻辑深化的体现。英伟达在AI训练芯片市场仍是无可争议的领导者,但AI的全面普及需要更广泛的硬件支持,包括数据中心CPU、边缘AI芯片以及更高效的制造能力。 - 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Intel Foundry Services)复兴,在特朗普政府强调本土制造和《芯片法案》支持下,获得了显著的战略优势。这不仅仅是技术竞赛,更是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的体现,使得英特尔在供应链端占据了独特地位。 - AMD则凭借其在数据中心CPU(如EPYC系列)和GPU(如MI系列)方面的产品组合,挑战英伟达和英特尔。其多面开花的策略使其能抓住AI生态系统中的不同增长点,尤其是在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客户寻求供应商多元化时。 - 投资者正在重新评估AI价值链,意识到除了AI应用层和核心训练芯片,基础设施和制造环节同样具有巨大的投资潜力,甚至可能在某些细分市场提供更高的增长率和更低的估值。 这种“悄然轮换”对科技板块的长期领导地位和投资组合构建有何影响? - 这种轮换预示着科技市场可能从“赢家通吃”的模式转向更加多元化的增长格局。投资者将被迫超越传统的市值加权指数策略,深入挖掘AI价值链的不同环节。 - 对于投资组合而言,过度集中于“七巨头”可能带来更高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情绪变化或监管压力增加时。将投资扩展到AI赋能者,如芯片制造商、半导体设备厂商和AI软件基础设施提供商,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并捕捉新的增长点。 - 长期来看,真正的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争夺将发生在AI的“堆栈”底层,即硬件和基础软件层面。这将推动芯片设计和制造技术的持续进步,并可能重塑半导体行业的竞争格局。 - 这种趋势也可能反映出,市场对AI的期望正在从概念验证和早期部署阶段,过渡到大规模商业化和效率优化的阶段,这需要更广泛、更具成本效益的硬件解决方案。 特朗普总统的连任及其“美国优先”政策,特别是对半导体制造业的扶持,将如何影响这一趋势? -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和制造业回流政策将继续为英特尔等在美国本土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半导体公司提供强劲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激励。 - 《芯片法案》的资金和税收优惠预计将进一步推动美国本土芯片制造能力的扩张,这直接有利于英特尔的晶圆代工业务。其他寻求在美国建厂的国际芯片巨头也可能受益,但本土企业将获得优先支持。 - 贸易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加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碎片化。这可能促使各国政府加大对本土芯片产业的投入,为英特尔和AMD等在西方市场具有强大基础的公司创造更多机会,但也可能增加全球贸易的复杂性和成本。 - 此外,对中国等竞争对手加征关税的政策,如报道中提及的“中国收入税”,可能会促使公司重新评估其全球供应链布局和市场策略,进一步加速供应链多元化和区域化,从而间接利好符合美国战略利益的本土或盟友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