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副总理承诺进一步开放金融业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0/29 19:45:01 (北京时间)
金融开放
中美关系
外资机构
宏观经济政策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
Vice-Premier He Lifeng meets members of the National Financial Regulatory Administration’s Inter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in Beijing on Tuesday. Photo: Xinhua

新闻要点

中国副总理何立峰在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际咨询委员会的会议中,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他强调欢迎更多外国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投资,并深化合作。 何立峰副总理还介绍了中美经济贸易关系,此前他与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塞特在马来西亚举行了会谈,中方称双方达成了“基本共识”。这些会谈是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韩国会晤前的重要铺垫。 国际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们,由外国金融机构的现任和前任领导组成,对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前景表示乐观,并表示愿意继续深耕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投资与合作。

背景介绍

中国金融市场在过去几年中逐步推进对外开放,包括放宽外资股比限制、扩大业务范围等。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中美贸易摩擦给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一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执政期间,其对华政策常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 此次何立峰副总理的表态,正值中美两国高层经济对话以及两国元首会晤前夕,显示出中国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仍致力于通过对外开放来吸引外资、稳定预期。同时,国际金融机构普遍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潜力抱有兴趣,但对市场准入、监管透明度及政策稳定性仍存顾虑。

深度 AI 洞察

中国为何在当前时间点再次强调金融开放,其真实动机是什么? 中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再次强调金融开放,其动机可能超越简单的吸引外资。 - 稳定市场预期与信心: 在经济面临结构性挑战和外部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重申开放姿态有助于稳定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尤其是在美联储等主要央行货币政策趋紧、全球资本流动性收紧的2025年。 - 对冲地缘政治风险: 面对特朗普政府可能延续的对华强硬政策,通过深化金融开放来增强经济韧性,吸引更多“锚定”性长期资本,可以部分对冲潜在的脱钩风险,使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更具不可或缺性。 - 促进内部改革与竞争力: 引入更多外资金融机构,不仅带来资金,还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产品和服务,能够提升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效率,推动金融体系的现代化。 此次中美高层会谈对未来金融市场预期的影响有多大? 此次会谈在当前中美关系中具有重要信号意义,但对金融市场的即时影响可能有限,更多是“预期管理”。 - 短期情绪提振: 会谈达成“基本共识”并举行元首会晤,能够暂时缓解市场对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的担忧,为短期风险偏好提供支撑。这可能促使部分观望资金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 - 长期结构性挑战: 尽管有会谈,中美之间的深层结构性竞争,尤其是在科技和贸易领域的摩擦,难以通过一次或几次会谈彻底解决。金融市场参与者会认识到,开放承诺与实际执行仍可能面临挑战,尤其是如果特朗普政府在其他领域继续采取强硬立场。 - 关注细节而非表态: 投资者将更关注未来会谈的具体成果和政策落实,而非仅仅停留在“开放”的表态。任何关于市场准入、数据安全、外汇管制等方面的具体进展,将比宏观承诺更具实质性影响。 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金融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国际金融机构的乐观态度是基于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但其可持续性取决于多个关键因素。 - 市场规模与增长潜力: 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潜力,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一点是外资机构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根本原因。 - 政策透明度与可预测性: 尽管中国承诺开放,但外资机构对政策执行的透明度、监管环境的稳定性以及数据跨境流动等方面的可预测性仍有顾虑。如果这些方面能持续改善,乐观情绪将更具韧性。 - 地缘政治与政策风险: 国际金融机构需权衡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与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之间平衡的政策倾向。如果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升级或政策不确定性增加,可能削弱其长期投资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