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新iPhone机型提振销售,苹果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大关

全球
来源: 路透社发布时间: 2025/10/28 23:59:00 (北京时间)
苹果公司
iPhone销售
人工智能战略
市场估值
科技巨头
供应链关税
Item 1 of 2 A woman uses her smartphone inside the Apple store in Beijing's Sanlitun area as the new iPhone 17 series smartphones go on sale in Beijing, China September 19, 2025. REUTERS/Maxim Shemetov/File Photo [1/2]A woman uses her smartphone inside the Apple store in Beijing's Sanlitun area as the new iPhone 17 series smartphones go on sale in Beijing, China September 19, 2025. REUTERS/Maxim Shemetov/File Photo Purchase Licensing Rights, opens new tab

新闻要点

2025年10月28日,苹果公司(AAPL.O)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继英伟达和微软之后第三家达到这一里程碑的科技巨头。在最新iPhone机型的强劲需求推动下,苹果股价在当天早盘上涨0.2%至269.2美元,创历史新高。自9月9日新品发布以来,苹果股价已累计上涨约13%,扭转了今年早些时候的颓势。 iPhone业务贡献了苹果一半以上的利润和收入,其成功有助于推动用户进入苹果生态系统。尽管此前市场担忧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美国对亚洲主要制造中心(如中国和印度)征收高额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但新款iPhone 17系列和iPhone Air在发布数周内便重新赢得了全球客户。分析师认为,iPhone Air的纤薄设计有助于抵御三星等竞争对手,而iPhone 17在美国和中国的早期销量也较前代产品增长了14%。Evercore ISI预计,强劲的需求将帮助苹果超越市场预期,并对第四季度给出乐观指引。

背景介绍

苹果公司股价在2025年早些时候曾面临挑战,主要原因包括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以及围绕美国对中国和印度等主要制造中心征收高额关税的不确定性。这些关税政策是特朗普政府时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对全球供应链和跨国公司的运营成本构成持续压力。 此外,苹果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进展缓慢也引发了市场担忧,尤其是与英伟达和微软等在AI领域表现突出的公司相比。市场对苹果能否在AI竞赛中保持竞争力持观望态度,这导致其股价一度跑输大盘。公司此前曾推迟了Apple Intelligence套件的推出以及Siri的AI升级计划,并面临高级AI人才流失至Meta等竞争对手的问题。

深度 AI 洞察

苹果此次股价反弹的深层驱动力是什么,这是否掩盖了其潜在的结构性挑战? - 表面上看,新款iPhone的销售表现强劲是主要驱动力,这突显了苹果在高端消费电子市场无与伦比的品牌忠诚度和产品迭代能力。即便在高关税和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其核心产品线依然能实现增长,这表明了其定价权和消费者粘性依然强大。 - 然而,这可能也反映出市场对苹果在AI战略上的耐心正在被消耗。iPhone的成功在短期内提供了喘息空间和营收保障,但长期来看,如果苹果无法有效整合和推出具有颠覆性的AI产品,其估值溢价可能面临压力。投资者在等待一个清晰的AI路线图,而不仅仅是依赖硬件周期。 面对持续的美国关税压力和亚洲供应链多元化趋势,苹果的长期盈利模式将如何演变? - 报道指出苹果“消化了高关税成本”,这意味着这部分成本目前可能由公司承担,从而侵蚀了利润率,或者部分转嫁给了消费者。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预计会持续,这迫使苹果加速供应链的重构,例如将部分生产从中国转移至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 - 这种供应链的多元化虽然在长期有助于降低地缘政治风险,但短期内会增加资本支出和运营复杂性。未来,苹果可能会在硬件利润和生态系统服务利润之间进行权衡,通过提升服务收入的比例来对冲硬件生产成本上升的风险,从而维持整体盈利能力。 苹果在AI领域的“谨慎”态度,是战略性的深思熟虑,还是错失先机的风险? - 苹果过往的历史表明,它往往是“后来者居上”的策略,即在技术成熟和市场需求明确后,才推出高度集成且用户体验卓越的产品。这种“谨慎”可能反映了其对产品完美主义的追求,以及避免过早投入未成熟技术的风险。 - 然而,在2025年的AI竞争格局中,先行者如英伟达和微软已经建立了显著的生态系统和技术壁垒。苹果的延迟可能会使其在获取顶尖AI人才、建立开发者社区以及形成数据飞轮效应方面处于劣势。关键在于,其最终推出的AI产品是否能真正实现“兴奋消费者和市场”的效果,否则,这种“谨慎”将转化成战略失误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