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亚洲证券交易所正在抵制加密货币金库
新闻要点
据报道,印度、香港和澳大利亚的证券交易所已开始阻止或限制公司成为数字资产金库(DAT)车辆。 香港交易所至少拒绝了五家寻求成为DAT的公司,理由是反对持有主要流动资产的“现金公司”规则。孟买证券交易所也拒绝了一家计划将收益投资于加密货币的公司的上市申请。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ASX)则禁止公司将超过一半的资产负债表投资于加密货币等现金类资产,使得DAT模式“基本不可能”。 然而,日本的证券交易所对DAT概念保持开放,目前拥有亚洲最多的此类上市比特币买家,包括全球第四大比特币DAT Metaplanet。尽管如此,全球最大的指数提供商之一MSCI提议将其指数中加密货币持有量超过50%的大型DAT排除在外,这可能会切断被动投资流。 一些交易所担心这些公司是在“出售上市地位”,而非经营合法的实际业务,并担忧“现金公司”问题可能导致空壳公司被用于不当目的。监管机构希望上市公司拥有实际运营,而不仅仅是持有资产的投资工具。DAT模式今年推动了加密货币市场,但由于市场大幅回调,许多公司目前表现不佳,交易价格低于或接近其净资产价值(NAV)。
背景介绍
数字资产金库(DAT)模式是指上市公司将其公司资金的很大一部分投资于加密货币,例如比特币。这种模式在加密货币牛市期间受到一些公司的青睐,作为一种潜在的市值增长策略或对冲通胀的手段。 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了传统金融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公司缺乏实际运营、资产波动性、潜在的市场操纵以及“现金公司”的定义上。一个公司若其资产主要由流动性资产构成,可能被视为没有实质业务的空壳公司,这在许多司法管辖区是上市规则所不允许的。 全球范围内,加密货币的监管环境仍在不断演变,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正努力在促进创新和保护投资者及市场稳定之间取得平衡。对加密货币金库的限制反映了传统金融体系对数字资产高波动性和监管不确定性的谨慎态度,尤其是在2025年加密货币市场经历大幅回调之后,这种谨慎性尤为显著。
深度 AI 洞察
亚洲交易所为何对数字资产金库(DAT)采取强硬立场,其深层战略考量是什么? - 监管机构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市场诚信和投资者保护。允许公司将大部分资产投资于高度波动的加密货币,可能引入系统性风险,并模糊实际运营公司与纯粹投机性投资工具之间的界限。 - 这也反映了对“壳公司”和潜在市场滥用行为的担忧,例如通过上市地位进行不当融资。亚洲市场(特别是香港和印度)对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的监管趋严,旨在防止高风险的、缺乏实质业务的实体利用上市平台。 - 此外,此举可能是为了防止加密货币市场的波动性传导至传统股票市场,从而维护金融稳定。 MSCI提议将加密货币持有量超过50%的大型DAT从其指数中剔除,这对机构投资者对加密资产的采纳和认知合法性将产生何种影响? - MSCI的举动可能极大削弱DAT的机构吸引力。被动投资流将大幅减少,因为指数基金和ETF将无法持有这些公司,这将直接影响其流动性和估值。 - 这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主流指数提供商认为高比例的加密资产持有与传统投资框架存在不兼容性。这可能导致其他指数和评级机构效仿,从而进一步边缘化DAT模式,并降低加密资产作为机构“金库”资产的整体合法性。 - 长远来看,这可能促使寻求加密货币敞口的机构转向更受监管的、专注于加密资产的基金或ETF,而非通过持有DAT公司股票。 鉴于当前的市场回调和监管阻力,加密货币金库模式的未来将走向何方?上市公司寻求加密货币敞口可能出现哪些替代方案? - 直接的、资产负债表驱动的DAT模式正面临重大挑战,其“金融魔力时代”可能正在结束。未来,除非有明确的运营收入和业务模式与数字资产相关联,否则纯粹的“加密金库”模式将难以获得传统交易所的认可。 - 上市公司若仍希望获得加密货币敞口,可能会被迫探索更受监管的途径,例如通过投资于监管良好的加密货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或信托产品,而不是直接将其国库转化为加密货币。 - 另一种可能是,公司可能需要证明其加密货币持有与其核心业务运营有直接关联,例如作为产品或服务的组成部分,而非仅仅作为投机性投资。这要求更严格的披露和更清晰的业务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