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1是新的战场,竞争环境不再公平
新闻要点
大型企业正竞相构建自己的Layer 1(L1)区块链,将区块链从中立基础设施转变为具有监管优势的战略护城河。Stripe与Paradigm合作开发支付L1“Tempo”是这一趋势的突出例子,旨在控制结算层、费用和运行时间,并利用其在支付处理方面的经验。 文章指出,区块链领域正在出现一个清晰的生态系统谱系:一端是完全去中心化、抗审查的协议,是创新的温床;另一端是企业控制的L1,与受监管的托管方和交易所对齐,如Coinbase的Base和币安的BNB Chain。中间地带则是寻求开放性与机构舒适度兼顾的混合型L1,将成为主要的竞争区域。 尽管企业L1拥有分销和监管优势,但文章认为,无需许可的构建者仍有机会在企业L1无法或不愿涉足的领域取得突破,例如隐私功能、新颖的DeFi原语、代币经济学创新、治理模型以及跨链集成。最终,企业L1将吸引合规的、大额流量和保守资本,而无需许可的链则将继续推动边界,产生企业最终会采纳的创新。
背景介绍
Layer 1(L1)区块链是基础层网络,如比特币和以太坊,它们处理并最终确定交易。传统上,L1的选择侧重于可组合性(以太坊)、速度(Solana)或主权(Cosmos)。这些链通常被视为中立的公共基础设施,供开发者在其上构建去中心化应用程序(dApps)。 近年来,随着加密货币市场成熟和机构兴趣增加,合规性和可预测性成为关键考量。Stripe、Coinbase和Binance等大型科技和金融公司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分销网络和监管资源,它们进入L1领域标志着区块链基础设施正在从开放竞争转向战略性、受控的生态系统。
深度 AI 洞察
企业巨头构建L1的深层战略动机是什么? - 控制结算层:Stripe的Tempo等项目旨在像传统金融中的清算和结算一样,掌控交易的底层机制,从而控制费用和运行时间,确保可预测性。 - 监管合规护城河:通过构建自有L1,企业可以更好地整合合规性要求,吸引寻求机构级解决方案的保守资本,形成难以逾越的监管优势。 - 杠杆现有分销网络:Stripe、Coinbase等公司能够将其庞大的商家或用户基础无缝迁移到自己的L1上,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络效应,这对于初创的无需许可链是巨大的挑战。 企业L1的崛起将如何重塑现有无需许可链的竞争格局? - 市场分化加剧:加密市场将进一步分化为受监管、面向机构的“中心化”L1生态系统和以创新、实验为核心的“去中心化”L1生态系统。投资者需要在这两种风险-回报特征差异显著的生态系统之间进行资产配置。 - 创新焦点转移:无需许可链将难以在监管合规和大规模分销方面与企业L1竞争。其核心竞争力将转向企业L1不愿或不能提供的领域,如极致隐私、前沿DeFi原语、独特代币经济学和高度可组合性,成为“研发部门”。 - 价值捕获模式改变:企业L1将吸引稳定、大额的交易量,适合低风险、收益捕获策略。而无需许可链将是波动性和非对称性机会的来源,但伴随更高的技术和市场风险。 长期来看,价值在企业控制L1和无需许可L1之间如何迁移,投资者应关注哪些关键指标? - 监管套利与政策风险:价值将随着监管环境的变化而在两者之间流动。企业L1可能因政策更新而改变收益模型,而无需许可链则面临技术和市场叙事风险。关注各地监管政策对两类链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持续立场,可能影响企业L1的合规优势。 - 用户与开发者粘性:企业L1的成功在于其能否通过便利性和合规性锁定大量商家和机构用户。而无需许可链的价值则取决于能否持续吸引顶尖开发者和具有特定文化认同的用户群体。关注两类链的用户增长、开发者活动和生态系统健康度。 - 跨链互操作性:随着两种L1生态系统的发展,跨链桥和互操作性解决方案将变得至关重要,它们是价值在这两个世界之间流动的管道。投资于能够促进这种流动的技术和协议,可能捕获新兴的“跨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