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分析师称中国房地产市场预计至少将下滑至2026年

新闻要点
标普全球评级预测,中国庞大的房地产市场将至少持续下滑至2026年。该机构董事Edward Chan表示,预计2025年全国一手房销售将下降8%,2026年将下降6%至7%,主要原因是整体需求疲软。 这种持续的下滑将继续给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带来压力,许多开发商在努力交付房屋的同时,还需要维持运营以履行债务义务。例如,陷入困境的中国开发商中梁控股(Cifi Holdings)宣布将重组其81亿美元的境外债务,效仿其他大陆开发商的做法。中梁控股的重组计划包括取消现有债务,发行约67.3亿美元新债券,并向债权人支付约950万美元现金,预计将使其境外债务减少约14亿美元。
背景介绍
自2020年中国政府实施“三道红线”政策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直面临严峻挑战,旨在限制开发商过度借贷。该政策导致许多负债累累的开发商流动性紧张,并引发了一系列违约事件,包括恒大和碧桂园等大型企业。 持续的房地产低迷导致购房者信心下降,许多预售项目面临延期交付甚至停工的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政府已出台多项支持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和放宽购房限制,但市场复苏仍面临巨大阻力。
深度 AI 洞察
标普对中国房地产市场长期看跌的预测,其深层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是什么? 标普延长其负面展望至2026年,反映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性问题的深刻担忧,而非短期周期性波动。这表明: - 需求疲软的结构性原因: 除了人口因素和经济放缓,对期房交付能力和开发商财务健康的持续担忧,正在根深蒂固地影响购房者信心,使得政策刺激效果有限。 - 政策刺激效果递减: 尽管政府推出多项刺激措施,但市场并未出现V型反转,反而呈现L型或U型底部徘徊的态势。这暗示了政策传导机制可能存在障碍,或市场内在动能不足以快速消化过剩库存和债务。 - 金融风险传导: 房地产的持续下行不仅影响开发商和购房者,还将通过银行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收入减少等途径,对整体金融系统和地方经济造成持续压力。 开发商如中梁控股的债务重组计划,对于行业整体复苏和风险出清的实际意义有多大? 个别开发商的债务重组,虽然对其自身是必要的“续命”措施,但对于行业整体而言,其意义具有两面性: - 短期缓解与延缓: 重组可以为开发商争取时间,避免立即破产,并有助于稳定部分债权人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系统性风险的即时爆发。 - 市场出清的缓慢过程: 鉴于中国房地产市场庞大的债务体量和涉及的利益方众多,个别重组只是漫长出清过程中的一小步。它并非行业拐点,而是病灶切除的开始,预示着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类似重组发生。 - 债权人损失的确认: 重组计划往往伴随债权人的债务削减或债转股,这意味着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者需要确认部分损失,这将影响其资产质量和未来放贷意愿。 面对房地产市场的长期疲软,中国政府可能采取哪些未被充分讨论的、更深层次的战略调整? 考虑到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支柱作用及其长期问题,政府可能需要超越短期刺激,进行更根本的战略调整: - 重构经济增长模式: 逐步降低经济对房地产和基建的依赖,加速发展高科技制造业、数字经济和绿色产业,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转换。这将是一个长期且痛苦的过程,但却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深化土地财政改革: 探索新的地方政府收入来源,减少对土地出让金的过度依赖,从而降低地方政府推高地价的动机,有助于平抑房价并减少土地泡沫。 - 强化保障性住房体系: 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房,满足居民基本居住需求,将房地产市场从投资属性回归居住属性,从而缓解商品房市场的投机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