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特朗普食用油评论在数分钟内抹去4500亿美元:中国专家称“北京会将其视为软弱”

全球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10/15 19:20:25 (北京时间)
唐纳德·特朗普
中美贸易战
农产品
市场波动
贸易政策
特朗普食用油评论在数分钟内抹去4500亿美元:中国专家称“北京会将其视为软弱”

新闻要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就美国生产食用油以报复中国拒绝购买美国大豆的言论,在数分钟内导致股市暴跌,抹去了4500亿美元的市值。尽管如此,主要股指期货在当天晚些时候有所回升。 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发帖指责中国“蓄意不购买我们的大豆,给我们的豆农带来困难”,称其为“经济敌对行为”,并表示政府正考虑停止与中国的食用油贸易,宣称美国可以自产。 然而,地缘政治学家拉什·多西和企业家阿诺德·伯特兰均认为特朗普的威胁是软弱且无关紧要的。伯特兰指出,特朗普威胁抵制的是中国出口的废弃食用油(“地沟油”),而中国国内对该产品的需求已远超其产能,甚至正在考虑实施出口限制,因此此举对中国影响甚微。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出口了295.1万吨废弃食用油,美国是最大进口国。 尽管专家持怀疑态度,特朗普的言论仍导致澳大利亚油籽控股公司(NASDAQ:COOT)股价飙升,盘后交易涨幅更高,其他农业生物科技股也出现类似涨势,显示出市场对政策言论的敏感性。

背景介绍

截至2025年,美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持续紧张,自特朗普总统于2024年连任以来,其政府继续秉持“美国优先”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的一个核心特征是利用关税和贸易限制作为与中国进行谈判的工具,旨在解决贸易逆差以及知识产权和市场准入等结构性问题。 特朗普政府此前已多次针对中国采取贸易措施,特别是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曾施压中国购买更多美国农产品,如大豆。这些贸易争端在过去已多次引发市场波动,尤其是在农业和科技领域。市场参与者普遍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发展高度敏感,任何政策言论都可能迅速引发反应。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此番看似微不足道的贸易威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意图? - 这可能更多是面向国内政治的姿态,旨在安抚其核心票仓——美国豆农,表明政府正在积极应对中国“不公平”的贸易行为。 - 尽管威胁内容本身被专家评为“软弱”,但它仍是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极限施压”策略的延续,旨在测试中方反应,并为未来可能更具实质性的贸易行动设定心理预期。 - 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这种言论在短期内制造了市场震荡,间接达到了吸引关注、宣示强硬态度的目的,即使实际经济影响有限。 中国可能如何解读并回应这种“食用油”威胁,这对未来中美贸易关系有何更深层的影响? - 北京很可能将此解读为一种表演性强于实质性的姿态,甚至可能将其作为宣传材料,强调美国贸易政策的反复无常和缺乏深刻理解。 - 鉴于中国对废弃食用油的国内需求旺盛且出口量巨大,特朗普的禁令威胁不仅缺乏经济杀伤力,反而可能促使中国加速调整其出口策略,甚至将相关产品导向其他市场。 - 长期来看,此类“雷声大雨点小”的威胁可能会进一步侵蚀中美之间建立互信的基础,促使双方在关键供应链上加速“去风险化”或“脱钩”,特别是在农业和生物科技等敏感领域。 投资者应如何理解此类由政策言论驱动的市场短期剧烈波动? - 这类事件凸显了地缘政治和政策言论在当前市场中的巨大影响力,即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论,也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程序化交易和投资者恐慌,导致巨额市值瞬间蒸发。 - 对于农业商品和相关生物科技股而言,尽管基本面可能未变,但短期内政策言论可以创造显著的交易机会(如澳大利亚油籽公司的飙升),但也伴随着极高的政策风险和波动性。 - 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应区分政策言论的短期市场噪音与长期基本面影响。对于真正的投资决策,需要深入分析政策的实际执行可能性、对供应链的实质性冲击,以及目标公司的韧性,而非仅仅追逐由新闻头条驱动的短期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