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学者称中美贸易战热点或激发北京斗志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10/15 19:18:00 (北京时间)
中美贸易战
航运业
技术脱钩
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四中全会
学者称中美贸易战热点或激发北京斗志

新闻要点

在中美贸易紧张局势再度升级之际,中国学者认为,贸易冲突可能成为凝聚全国共识的共同事业,尤其是在即将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四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和新五年计划之前。 上海社会科学院高级经济研究员杨建文指出,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压力,都有可能促进团结,这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性,即外部压力能转化为动力。 欧亚集团中国区总监王丹表示,中国将把此次升级视为美国挑衅,并采取校准的对等回应,这为四中全会定下了基调,即中国将强调长期、稳定的战略,不屈服于美国压力,也不会改变其经济计划。 最新战场是航运业,双方自周二起互相征收港口费。同日,北京宣布制裁韩国韩华海洋在美国的五家子公司,原因是其被视为与美国限制中国海事和造船业的努力合作。

背景介绍

2025年,美国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再次当选,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贸易冲突在经历数月谈判和临时休战后再次升级。早前的贸易战曾在4月达到顶峰,随后虽有短暂缓和,但 punitive actions 如经济制裁和出口管制仍未停止。 本月晚些时候(10月20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将召开重要的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四中全会),此次会议通常会审议重大政策和战略方向,例如制定新的五年计划。在此关键时期,贸易战的加剧将对中国的内部议程和对外政策产生显著影响。

深度 AI 洞察

在中美贸易战升级的背景下,中国在四中全会前加强国家团结的说法,其深层战略意义何在? - 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内外兼修的策略。对内,它通过将外部压力转化为爱国主义和民族复兴的动力,以巩固中共的领导地位,并为可能伴随贸易冲突而来的经济挑战做准备。 - 对外,它向美国及其盟友传递了北京不会在核心利益上让步的信号,即便面对经济制裁和技术封锁,中国也将坚持其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在关键技术和产业上的自主。 - 这种团结论调也有助于为四中全会可能出台的,旨在提升国内自给自足和技术创新的政策提供民意基础和合法性。 面对美国对航运和科技领域的制裁,中国采取的“长期、稳定战略”将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和相关行业? - 中国的“稳定战略”预示着在关键领域,如航运和高科技,将加速去风险化和本土化进程。这将促使中国企业在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布局上减少对外部依赖,从而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的进一步分化。 - 对于航运业,中美互征港口费和中国制裁韩华海洋子公司,可能预示着全球贸易航线的碎片化和成本上升。航运公司将面临更高的运营不确定性和合规成本,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全球航线和船队部署。 - 长期来看,这种战略可能加速形成“双循环”发展格局,即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相互促进。这虽然旨在增强中国经济韧性,但也可能增加全球贸易的摩擦成本,并对高度依赖国际分工的跨国公司造成结构性影响。 投资者应如何评估此次贸易冲突升级对中国及其全球贸易伙伴的长期投资风险和机遇? - 风险方面: 贸易壁垒和技术脱钩的加剧将增加依赖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企业的运营风险,尤其是在半导体、航运、高端制造等敏感行业。此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增加,并影响外国对华投资的信心。 - 机遇方面: 中国对“国家安全”和“技术发展”的强调将催生新的投资机遇。例如,在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本土替代和自主创新将获得大力支持,相关中国企业可能迎来政策红利和市场增长。 - 此外,随着中国强化其内需市场,专注于满足国内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能够提供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将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和增长潜力。投资者应关注那些受益于中国“双循环”战略和自主创新政策的行业和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