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足以满足欧洲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的电力需求吗?

新闻要点
2025年第二季度,欧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净发电量的54%,创历史新高,但爆炸式增长的人工智能数据基础设施正引发巨大的电力需求。 高盛研究部估计,为避免潜在的电力危机,欧洲到2035年需在电力部门投资约3万亿欧元,比过去十年增长60-100%。尽管太阳能和风能普及率高,但S&P Global分析师指出,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使其难以满足数据中心的基载电力需求。美国能源部长克里斯·赖特也批评了欧洲对可再生能源的依赖,称其为“糟糕的选择”。 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正推动先进经济体的电力需求在经历15年下滑后重新增长。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人工智能优化数据中心的用电量将翻两番,全球数据中心用电量将翻倍至约945太瓦时。中国和美国将占2030年前全球数据中心电力增长的近80%。 相比之下,欧盟2024年的电力消费增长仅为1.4%,数据中心在2022年占总用电量的1.8-2.6%,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70%。高盛强调,欧洲需要对老化的电网进行大规模投资,包括输配电基础设施的1.2-1.4万亿欧元和发电容量的1-1.4万亿欧元。尽管欧洲公用事业公司有望受益,但高盛警告称,资本支出加速可能带来物流、供应链、许可和融资方面的挑战,但“不作为的成本可能更大”。
背景介绍
人工智能和数据中心的快速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电力需求的显著增长,扭转了先进经济体十多年来的用电量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对能源基础设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欧洲,作为可再生能源推广的积极倡导者,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达到历史新高。然而,其电网普遍老化(40-50年),且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特性与数据中心对稳定、持续基载电力的需求之间存在固有矛盾,这为欧洲的能源转型带来了复杂挑战。 高盛(Goldman Sachs)的分析凸显了欧洲面临的巨大投资缺口,预计到2035年,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和现代化基础设施,将需要高达3万亿欧元的投资。与此同时,美国和中国在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费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欧洲在此领域的增长相对温和,但未来的需求增量依然庞大,且其私营部门在适应新需求方面似乎落后于美国同行。
深度 AI 洞察
欧洲的“绿色”能源转型是否与其人工智能雄心根本上存在矛盾,这对能源安全和经济竞争力有何战略影响? - 是的,紧张关系日益加剧。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使其难以提供数据中心所需的基载电力,这促使人们呼吁建设备用系统(电池、燃气电厂)。 - 基础设施滞后:欧洲老化的电网尚未为分散式发电或巨大的新需求做好准备,造成瓶颈。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警告称,若电网基础设施融资缺乏创新,即使有世界一流的可再生能源,也无法触达消费者。 - 竞争力:美国公司在适应新需求方面更快,表明欧洲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发展方面可能落后,这将影响其长期经济地位。美国能源部长赖特的批评也强化了对欧洲能源策略的担忧。 考虑到美国和中国主导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增长,欧洲3万亿欧元的投资计划能否确保其在全球人工智能竞赛中的地位,或者这主要是为了维持现有经济基础? - 维持现有基础:鉴于欧洲电网的老化和现有AI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这笔巨额投资首先是为了防止电力危机,确保基本的能源安全和可靠性,而非直接推动其在全球AI霸权中的领先地位。高盛的甘多尔菲强调,电力系统日益波动,需要备用措施。 - 竞争劣势:美国公司如Cipher Mining和Iren Ltd已迅速从加密货币挖矿转向AI/HPC托管,展现出更强的市场适应性。日本的NTT也在欧洲扩张,表明外部资本正在填补部分需求,但欧洲本土企业在私营部门投资方面相对较慢,这可能稀释投资回报给欧洲带来的竞争优势。 - 地缘政治考量: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背景下,美国不太可能向欧洲提供直接的能源基础设施援助,反而可能将其自身在AI基础设施方面的领导地位视为一种战略优势。欧洲的独立投资是其在技术主权和经济弹性方面的必要措施。 欧洲的公用事业公司如何平衡大规模资本支出的机会与伴随而来的物流、许可和融资风险,以及这些挑战如何影响潜在的投资回报? - 机遇与挑战并存:高盛预测欧洲公用事业公司到2030年可实现9-11%的年增长率,RWE AG等公司已表现出色,这表明市场对参与能源转型的公司持积极态度。然而,大规模资本支出意味着巨大的执行风险,如供应链瓶颈、复杂的许可流程和巨额融资需求。这些挑战可能导致项目延期和成本超支。 - 融资创新需求:波士顿咨询集团的警告指出,如果电网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没有迅速创新,即使有生成能力,也可能无法触达消费者。这意味着传统的公用事业融资模式可能不足以应对当前的规模和速度,需要政府激励、公私合伙以及创新的金融工具来吸引所需资本并管理风险。 - 投资回报压力:尽管不作为的成本更高,但资本支出加速带来的挑战可能会压缩初期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或延迟收益实现。投资者需要审慎评估这些公司的执行能力、风险管理策略以及能否有效利用政府支持和创新融资方案,以确保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