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前CEO帕特·基辛格抨击《芯片法案》实施缓慢,称特朗普政府的持股只有在建成并填满晶圆厂时才有意义

新闻要点
英特尔前首席执行官帕特·基辛格批评《芯片法案》推出缓慢,认为美国政府对英特尔的新投资只有在能够在美国各地建成并填满更多半导体晶圆厂时才具有意义。他强调,成功的唯一衡量标准是能否促进英特尔晶圆厂的建设和投产。基辛格承认市场对政府投资反应积极,但他指出这些投资尚未包含填满晶圆厂的承诺。他还对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领导下《芯片法案》资金部署的长时间延迟表示失望。 基辛格反思了英特尔过去五年的表现,指出公司股价在过去一年上涨近60%,但五年内仍下跌超过31%。他将此归咎于长期结构性问题以及英特尔未能跟上人工智能革命的步伐,导致技术领导地位丧失。尽管英特尔在18A工艺方面取得里程碑,但他承认英伟达几乎占据了所有新增的AI数据中心收入。美国银行的分析师维韦克·阿里亚将英特尔股票评级下调至“不及大市”,目标价34美元,理由是英特尔在AI和服务器CPU业务持续疲软。
背景介绍
《芯片法案》是特朗普政府时期提出的一项重大立法,旨在通过提供巨额补贴和激励措施,促进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减少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并增强国家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战略自主性。该法案的通过是为了应对全球芯片短缺问题,并确保美国在半导体技术竞赛中保持领先地位。 英特尔作为美国主要的芯片制造商,在过去15年中面临多重挑战,包括技术路线图失误、领导层变动以及未能及时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导致其在高性能计算和AI芯片领域逐渐落后于英伟达等竞争对手。当前,特朗普政府继续支持《芯片法案》的实施,以期重振美国半导体产业。
深度 AI 洞察
基辛格对《芯片法案》实施缓慢的批评,以及将衡量标准定为“建成并填满晶圆厂”,揭示了美国半导体战略的哪些深层挑战? - 这表明,尽管有政府资金支持,但美国在重塑半导体供应链方面面临的不仅仅是资本投入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官僚效率、技术人才、供应链生态系统以及市场需求匹配。基辛格的言论暗示,政策落地执行力不足可能侵蚀了法案的战略价值,使得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的目标面临风险。 - “填满晶圆厂”这一标准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指向了需求端和技术竞争力。即使建成了先进晶圆厂,如果缺乏能充分利用这些产能的创新产品和市场份额,其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也将大打折扣。这反映出,仅仅依靠补贴可能无法克服英特尔自身在AI等前沿领域的竞争力不足。 考虑到英特尔过去15年的“错误决策”和在AI领域的滞后,特朗普政府的《芯片法案》对英特尔的股权投资和补贴,对投资者而言意味着什么? -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笔政府投资在短期内提供了市场信心和流动性,但长期来看,其效用取决于英特尔能否根本性地解决其内部的技术领导力缺失和创新滞后问题。基辛格的坦诚揭示了英特尔的结构性困境,意味着政府资金可能更多地是“续命”,而非保证其重拾市场主导地位。 - 这也引发了对政府产业政策有效性的质疑:政府是否在将宝贵的公共资源投入到那些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回报的公司?在英伟达主导AI增量收入的背景下,英特尔要实现“填满晶圆厂”的目标,需要超越补贴,进行彻底的战略转型和技术突破,这将是一个高风险、长周期的投资。 《芯片法案》的执行延迟和英特尔的困境,对更广泛的美国科技政策和半导体产业竞争格局有何启示? - 这凸显了美国在推行“制造业回流”和技术主权战略时面临的内在矛盾:政策意图与实际执行之间的鸿沟。政策的缓慢部署不仅浪费了关键时间,也可能削弱了美国在全球半导体竞争中的窗口期优势。这可能促使特朗普政府在未来加强对政策执行的监督和问责。 - 在产业竞争格局方面,如果《芯片法案》无法有效提振本土制造和创新,那么美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高端制造和AI芯片领域,可能仍将面临挑战。这可能会促使美国政府重新评估其产业支持策略,或者寻求与盟友更深层次的合作,以多元化风险并加速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