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白银:创纪录的现货溢价如何将这种金属推向三位数区间

Global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10/14 02:12:09 (北京时间)
白银
大宗商品
现货溢价
工业需求
投资需求
价格发现
白银:创纪录的现货溢价如何将这种金属推向三位数区间

新闻要点

白银期货曲线正处于深度现货溢价(backwardation)状态,近期合约价格比远期合约高出约2.88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最严重的倒挂。这表明市场正在经历供应紧张、实物需求飙升或价格发现过程失灵的情况。在2025年上半年,白银支持的交易所交易产品(ETPs)吸收了约9500万盎司的白银,使全球持有量达到11.3亿盎司。 这种现象是由工业需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高端电子产品)和投资需求(ETP囤积)共同推动的。实物白银的紧张导致借贷成本(租借利率)飙升,伦敦市场一个月期租借利率一度飙升至39%。这种深度现货溢价意味着白银价格发现的主导权正从以投机性空头和算法基金为主的纸质市场转向由实际供需决定的实物市场。 文章指出,历史上的深度现货溢价(1980年和2011年)都预示着白银价格的爆炸性上涨。鉴于目前的驱动因素(稳定的工业需求、强劲的投资流入、矿产供应紧张)比以往更为持久,白银的长期现货溢价预示着其价值将被重估。根据通胀调整,1980年48美元的高点相当于今天的199美元,技术分析甚至指向400美元。文章认为,白银价格突破三位数只是对经济现实的长期修正。

背景介绍

白银市场通常处于“正价差”(Contango)状态,即远期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以覆盖储存、保险和融资成本。而“现货溢价”(Backwardation)则相反,意味着现货价格高于远期期货价格,表明买家急于立即获得实物白银,不愿等待。 历史上,白银市场曾出现过几次深度现货溢价,每次都伴随着价格的剧烈波动。例如,在1980年和2011年,白银在现货溢价出现后均经历了显著的价格上涨。这些事件通常标志着纸质市场(如COMEX期货)对价格的控制力减弱,而实物供需关系开始主导价格发现。 长期以来,白银的现货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COMEX期货交易的影响,该系统曾通过投机性空头头寸抑制价格上涨。然而,目前的市场环境显示,全球物流网络与实物需求脱节,导致即期交割的白银变得稀缺,从而加剧了现货溢价。

深度 AI 洞察

白银价格发现从纸质市场转向实物市场,除了价格升值之外,还有哪些更广泛的影响? - 抑制投机性空头影响: 长期来看,这将削弱投机性空头通过大量纸质合约操纵或抑制白银价格的能力,使价格更真实地反映基本面。 - 增加市场波动性: 当实物供需主导时,任何供应中断或需求激增都可能导致更剧烈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缺乏纸质交易的缓冲。 - 对其他大宗商品的示范效应: 如果白银市场的这一转变被证明是可持续的,可能会促使投资者重新审视其他长期被认为由纸质市场主导的大宗商品,从而引发更广泛的市场结构变化。 - 重新评估货币资产属性: 这一转变强化了白银作为稀缺实物资产的地位,投资者可能越来越将其视为对抗通胀和货币贬值的终极避险工具,而非仅仅是工业金属。 白银持续的现货溢价将如何影响工业战略规划和更广泛的绿色能源转型? - 推动替代材料研发: 长期的高价和供应紧张将激励工业界投入更多资源研发白银的替代品,尤其是在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子产品等领域,以降低对单一关键材料的依赖。 - 刺激新的采矿与回收投资: 现货溢价带来的高利润将吸引更多资本进入白银采矿和回收行业,以增加供应,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转变。 - 影响绿色技术成本结构: 对于严重依赖白银的绿色技术(如光伏),其生产成本将面临持续上涨压力,可能影响这些技术的推广速度和全球竞争力。 - 促使战略储备形成: 某些国家或大型工业集团可能会考虑建立白银战略储备,以应对未来潜在的供应冲击和地缘政治风险,保障关键产业的稳定运行。 鉴于白银上涨与现货溢价的历史关联,当前市场驱动因素有哪些关键区别,可能导致更持久的“重估”而非短暂的飙升? - 需求结构性转变: 过去(如1980年的亨特兄弟事件和2011年的通胀担忧)的上涨更多是投机性或短期情绪驱动。当前,白银的工业需求(特别是来自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是结构性且不断增长的,为价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投资需求的持续性: 2025年上半年ETP吸收的大量白银表明,投资需求并非短暂的炒作,而是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对实物资产的长期配置需求,这部分白银一旦被持有,便不易回到流通市场。 - 全球供应瓶颈深化: 文章提到“全球物流网络与实物需求脱节”,以及“矿产供应紧张”,这表明现有生产和交付体系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是一个难以快速解决的深层问题,预示着长期供应紧张。 - 价格发现机制的根本性转变: 纸质市场对价格的控制力减弱,实物市场成为主导,意味着价格将更直接地反映稀缺性。这种机制转变比单一事件或情绪更具持久性,可能促使白银脱离长期被抑制的估值,实现真正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