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师称中美贸易摩擦短期内恐慌过后双方将寻求缓和

新闻要点
分析师指出,在全球两大经济体之间近期升级的经济制裁、出口管制和高额关税威胁之后,中美两国预计将在短期内相互缓和紧张局势,这将为全球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缓解。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周日对与北京的紧张关系发表了比此前更为温和的言论,表示他认为“我们与中国会一切顺利”,并称他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关系很好”。此前两天,特朗普曾在社交媒体上威胁要对中国商品征收100%的关税,并从11月1日起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他还曾表示没有理由按计划在月底于韩国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与习近平举行峰会,尽管他后来澄清并未取消会议。 特朗普发出警告之前,北京宣布大幅扩大其出口管制制度,特别是针对稀土元素——这些是多种高科技产品生产中的关键原材料。新加坡ISEAS-尤索夫伊萨研究所的高级访问学者Stephen Olson表示,中美关系现在似乎处于“专注于扑灭最新爆发的小火花,而不是进行解决根本结构性挑战和寻找新共存模式所需的深入而实质性讨论”的模式。
背景介绍
中美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技术竞争自2018年以来一直是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个主要特征。在特朗普总统的第一任期内,两国实施了多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对全球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影响。 稀土元素在现代高科技产业中具有战略重要性,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技术、军事装备和消费电子产品。中国在全球稀土开采和加工方面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其在与美国的贸易和技术谈判中拥有重要的战略筹码。美国历届政府都认识到稀土供应链的脆弱性,并试图多元化供应来源,但进展缓慢。当前,特朗普政府继续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政策,同时寻求在关键技术领域限制中国的崛起。
深度 AI 洞察
美国看似反复无常的贸易言论背后,其真正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 这反映了特朗普总统“交易的艺术”谈判风格:通过突然升级威胁来制造危机,以期在随后的缓和中获取更有利的条件。这并非真正的政策摇摆,而是一种故意的施压策略。 - 国内政治考量是关键因素。在2024年连任后,特朗普可能希望通过对华强硬立场来巩固其政治基础,同时在经济压力下又能灵活地寻求短期“休战”,从而在不同选民群体中争取支持。 - 旨在测试和削弱中国的经济韧性:通过频繁的贸易冲击,美国试图迫使企业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从而达到长期去风险和技术脱钩的目的,而非仅仅解决贸易逆差问题。 中国扩大出口管制,特别是稀土,如何契合其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 - 这是对美国技术限制的对等报复:中国利用其在关键原材料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反制美国对半导体和“关键软件”的出口管制,以期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 - 强化战略性稀缺资源定价权和控制力:通过将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单,中国不仅可以在地缘政治谈判中获得筹码,还能推动国内稀土产业的整合和升级,确保其在高科技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 推动技术自给自足和“双循环”战略:通过限制稀土出口,中国向全球传递信号,鼓励其他国家发展替代供应链,这反而可能刺激中国自身在关键技术领域加快研发,减少对外部依赖。 这种“扑灭小火花”式的管理方式对全球供应链和投资者信心有何长期影响? - 加剧了供应链的结构性不确定性:尽管短期内摩擦可能缓和,但根本性的结构性问题未解决,企业将被迫持续进行供应链多元化和区域化布局,增加运营成本和复杂性。 - 导致投资决策的长期不确定性:投资者难以预测政策的突然转向,从而抑制了对长期资本密集型项目的投资,特别是那些依赖跨境供应链或敏感技术的行业。 - 促进技术民族主义和区域化:每个国家或区域经济体将更加强调关键产业和原材料的本地化生产和控制,导致全球贸易和技术合作碎片化,而非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