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保时捷股价面临风险,中国销量骤降

全球
来源: Invezz发布时间: 2025/10/09 19:14:00 (北京时间)
保时捷
豪华车市场
电动汽车
中国汽车市场
中美贸易关系
汽车关税
Is the Porsche bubble bursting? Job cuts and lower margin target hit iconic carmaker

新闻要点

过去几个月,保时捷股价承受巨大压力,目前徘徊在历史低点附近。公司第三季度中国市场销量暴跌21%,原因是豪华车需求减弱以及中国消费者转向蔚来、小鹏和小米等本土电动汽车品牌。这导致其当季全球交付量下降5.7%至6.6万辆,与梅赛德斯-奔驰和宝马等其他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表现相似。 保时捷在欧洲市场也面临困境,需求停滞,比亚迪和蔚来等中国品牌正在抢占市场份额。更重要的是,在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对欧洲汽车加征关税后,其在美国的业务持续恶化。与宝马和梅赛德斯不同,保时捷在美国没有制造工厂,这使其更容易受到关税影响。 鉴于销售和盈利能力持续下滑(上半年销售额从194亿欧元降至181.5亿欧元,利润从21.5亿欧元暴跌至7.18亿欧元),保时捷今年已四次下调业绩指引。作为应对措施,公司正在放缓电动汽车的推出,转而更侧重于内燃机(ICE)车型,并重新安排电动汽车平台开发,预计短期内折旧损失将大幅增加。技术分析显示,保时捷股价可能进一步下跌,目标位为38.42欧元,即其4月份的低点。

背景介绍

保时捷作为全球领先的豪华汽车制造商,长期以来一直依赖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豪华车市场。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消费者偏好向本土电动汽车品牌转变,对包括保时捷在内的传统豪华品牌构成了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向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各大厂商纷纷投入巨资研发电动车型。然而,市场对电动汽车的需求,尤其是在高端市场,并非一帆风顺,电池成本、充电基础设施和消费者接受度等因素均影响着转型速度。此外,自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上任以来,美国对欧洲商品(包括汽车)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和关税举措,进一步加剧了依赖出口的欧洲汽车制造商的经营不确定性和成本压力。

深度 AI 洞察

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暴跌,除了报道中的“豪华需求减弱”和“本土电动车偏好”之外,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驱动因素? - 宏观经济逆风:中国经济结构性放缓和消费者信心下降,直接影响了高价位奢侈品的非必要性支出,即使是富裕阶层也可能趋于保守。 - 品牌认知与文化转向:年轻一代中国消费者可能不再将传统西方豪华品牌视为唯一的地位象征,转而青睐结合先进智能技术和民族自豪感的本土高端电动品牌。 - 供应链与技术适应性: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初期可能过于依赖现有平台和技术迭代,未能完全适应中国市场对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辅助和快速软件更新的独特且高要求。 唐纳德·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关税政策,如何从战略上区别于其德国豪华品牌同行,影响保时捷,以及这对该公司全球制造布局的长期启示是什么? - 脆弱性差异化:由于保时捷在美国缺乏本土制造工厂,其所有出口至美国市场的车辆都将直接承受关税成本,这不像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可以通过在美国生产部分车型来对冲风险。这使得保时捷在美国市场的价格竞争力大幅削弱。 - 盈利能力侵蚀:关税直接增加了运营成本,导致利润率受损,迫使其要么提高售价(可能进一步损害销量),要么自行消化成本。这在与本土化生产的竞争对手价格战中处于劣势。 - 战略决策压力:长期来看,持续的关税压力可能迫使保时捷重新评估其全球供应链和制造策略,包括是否在美国建立生产基地。这不仅涉及巨大的资本投入,也挑战了其“德国制造”的核心品牌形象和质量控制。 保时捷向内燃机汽车(ICE)的战略性回归和放缓电动汽车的推出,对其长期品牌价值和在不断演变的汽车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意味着什么? - 承认早期EV策略的挑战:这一举动表明保时捷承认其在电动化转型初期可能过于激进或市场预期过高,特别是Taycan车型在二手市场的快速折旧问题。这是一种短期止损和市场适应的务实选择。 - 错过未来机遇的风险:在其他主要竞争对手仍大力推进电动化且中国等关键市场加速采用电动汽车的背景下,保时捷的“减速”可能导致其在电池技术、软件定义汽车和智能互联生态系统方面落后,从而损害其长期竞争力。 - 品牌形象的潜在稀释:保时捷一直以创新和性能著称,若在电动化浪潮中表现迟疑,可能使其在未来失去部分追求前沿技术的消费者,从而稀释其高端创新品牌的形象。这需要在短期盈利与长期战略定位之间取得微妙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