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米·戴蒙称摩根大通20亿美元的AI投资已见成效
新闻要点
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表示,该银行每年20亿美元的AI投资已开始产生回报,目前已实现约20亿美元的直接效益,主要通过减少员工数量和节省时间和金钱来实现。戴蒙强调这只是“冰山一角”,并指出摩根大通自2012年以来一直在使用AI,并已将其嵌入银行的几乎每个部门,包括风险和欺诈检测、营销、客户服务和创意生成。 摩根大通内部开发的大型语言模型每周约有15万人使用,被认为“非常高效”。戴蒙也坦承AI将“影响就业”,尽管银行专注于对员工进行再培训和重新部署,但某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岗位可能会减少。戴蒙的评论正值企业巨额AI投资回报率受到质疑之际,Meta、OpenAI和Oracle等公司计划进行数千亿美元的AI基础设施投资,但高盛的一份报告指出,许多公司尚未看到可衡量的收益,成本高昂且技术仍不成熟。
背景介绍
摩根大通在金融科技领域对人工智能的投入由来已久,其AI应用可追溯到2012年,远早于当前生成式AI的爆发式发展。这使得该行在AI技术整合和应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当前,全球科技巨头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投资AI基础设施和研发,如Meta计划在2028年前斥资6000亿美元,OpenAI和Oracle计划投入5000亿美元建设“星门”数据中心项目。然而,这种巨额投入引发了市场对“AI泡沫”的担忧,质疑这些投资是否能带来实际的财务回报。高盛等机构的分析师已开始对AI技术的高昂成本与目前有限的实际收益之间的鸿沟表达疑虑。
深度 AI 洞察
戴蒙具体量化AI效益(20亿美元投入,20亿美元收益)真正预示着AI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当前成熟度如何? - 这表明AI在摩根大通已从投机性研发阶段迈向可证实的操作效率提升阶段,为更广泛的金融服务业提供了早期、有形的参考点。 - 然而,“冰山一角”的表述暗示了未来更大的指数级回报预期,这才是支持长期AI投资的核心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具体的早期数据,有助于对抗目前业界普遍存在的对AI投资回报率的怀疑。 摩根大通内部LLM(大型语言模型)的开发和员工再培训策略,与当前关于AI对劳动力和企业战略影响的主流叙事有何异同? - 这确认了AI的双重影响:在某些职能上导致岗位减少,但在其他方面创造或增强就业。摩根大通积极的再培训策略表明其对人力资本的长期战略视角,旨在充分利用AI价值同时缓解颠覆。 - 这种做法与纯粹追求成本削减的策略形成对比,预示着一种更可持续、尽管可能更慢的AI整合模式,值得其他公司借鉴。 鉴于高盛对许多公司AI投资回报率的怀疑,摩根大通所报告的成功有何不同之处?这对投资者评估AI驱动型公司有何启示? - 摩根大通的早期介入(2012年)及其在银行多个职能部门的深度整合,可能使其在实现实际效益方面拥有显著优势。高盛的批判聚焦于高成本和许多公司有限的产出,这表明企业间存在能力差距。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区分那些拥有成熟、深度整合AI策略(如摩根大通)的公司,与那些仅投入巨资于基础设施但缺乏明确应用或未证实投资回报率的公司。这强调了超越表面AI支出数字进行严格尽职调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