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黄金,助推金价创历史新高

新闻要点
黄金价格已突破每盎司4000美元,在伦敦现货和纽约期货市场均创下新高。此次上涨的主要推动力是中国央行连续第11个月增持黄金,同时,在持续的美国政府停摆背景下,对避险资产的需求不断增长。 投资银行高盛将2026年12月的黄金价格预测上调至每盎司4900美元,理由是西方ETF资金流入以及央行可能进一步购买。亿万富翁投资者瑞·达利欧和城堡投资创始人肯·格里芬均表示,黄金是比美元更好的避险资产,达利欧建议投资者将约15%的投资组合配置于黄金。
背景介绍
黄金长期以来被视为重要的避险资产,尤其是在经济不确定性或地缘政治紧张时期。各国央行,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央行,在多元化外汇储备和对冲美元贬值风险方面,一直是黄金的重要买家。 美国政府停摆是指国会未能通过拨款法案,导致政府机构部分关闭。此类事件通常会引发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担忧,并可能削弱投资者对美元资产的信心。在现任美国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执政期间,政府停摆已非首次,这反映出美国政治两极分化对经济政策执行的持续影响。
深度 AI 洞察
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的深层战略动机是什么? -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储备多元化。中国可能正在执行一项长期战略,以减少对美元储备的过度依赖,尤其是在与美国地缘政治和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的背景下。 - 持续购买黄金有助于提升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并为可能出现的西方金融制裁提供缓冲。 - 此外,此举也可能预示着中国对全球经济前景的某种担忧,视黄金为对抗通胀和系统性风险的终极对冲工具。 美国政府停摆及美元吸引力下降对全球货币体系意味着什么? - 美国政府的频繁停摆,即使在特朗普总统的第二任期内,也凸显了美国政治体制的结构性弱点。这侵蚀了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稳定性形象。 - 投资者转向黄金,以及雷·达利欧和肯·格里芬等知名投资者的言论,表明市场对美元的“无风险”地位正在重新评估。这可能加速全球储备多元化的趋势,长期削弱美元霸权。 - 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中,美元的脆弱性可能会促使更多国家寻求替代储备资产,甚至探索新的国际支付和结算机制。 金价飙升至历史新高对未来投资格局有何启示? - 黄金突破4000美元/盎司的心理关口,预示着它已不仅仅是对冲工具,而可能进入了一个新的结构性牛市周期。这反映出市场对全球宏观经济和地缘政治风险的定价远高于以往。 - 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在投资组合中增加黄金配置,可能将其视为对抗“滞胀”风险(即高通胀和低增长并存)的关键手段。此趋势可能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 - 传统上,高盛等机构上调金价预测,往往会进一步刺激市场情绪。然而,投资者需警惕潜在的回调风险,尤其是在短期内涨幅过大的情况下,但长期结构性支撑依然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