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和爱立信在中国“黑箱”审计后失去市场份额

新闻要点
中国正在通过“黑箱”国家安全审查,大幅加强对欧洲电信巨头诺基亚和爱立信的限制,导致它们在关键基础设施合同投标中面临漫长审查。 这一举动反映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加速将国家重要技术体系与西方供应商分离的决心。受此影响,诺基亚和爱立信在中国移动网络市场的合计份额已从2020年的12%骤降至2024年的4%,并自2023年以来报告了两位数的营收下滑。 中国网信办(CAC)负责对外国技术(包括电信设备)进行不透明的“黑箱”审查,这些审查可能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且不披露评估标准。国有买家现在要求提供详尽的组件明细。这些紧张局势植根于更广泛的中美科技竞争,美国曾以间谍和安全担忧为由,敦促欧洲盟友禁止中国供应商进入其网络,尤其是在5G领域。
背景介绍
中美科技竞争是当前全球地缘政治的核心议题之一,尤其是在5G基础设施领域。 美国自2020年起对中国半导体技术实施制裁,并持续施压欧洲盟友,要求其将华为等中国供应商排除在5G网络建设之外,理由是国家安全和间谍活动担忧。然而,华为和中兴在欧洲市场仍占有30-35%的移动基础设施份额。作为回应,美国也在调查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美国的数据滥用风险。 在中国内部,2022年网络安全法的更新使得国家安全审查变得更加严格,促使中国网信办(CAC)加强了对外国技术供应商的审查力度。
深度 AI 洞察
中国“黑箱”审计背后更深层的战略动机是什么? - 加速技术脱钩与自给自足: 这不仅仅是为了市场份额,更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的战略举措。通过强制性审查和不透明标准,中国可以系统性地淘汰西方供应商,并为国内企业(如华为)创造垄断性市场条件,从而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以应对美国的技术遏制。 - 地缘政治谈判筹码: 中国可能利用市场准入作为一种地缘政治工具,以回应西方国家对中国技术公司的限制。通过挤压诺基亚和爱立信等欧洲公司,中国向欧洲国家发出信号,即其对中国电信巨头的待遇将影响欧洲公司在中国的市场机会。 诺基亚和爱立信等西方电信巨头应如何调整其全球战略? - 加大研发投入并多元化市场: 面对中国市场的萎缩,这些公司需将资源重新分配到其他增长区域(如印度、东南亚、非洲)和新兴技术(如6G、企业专网)。同时,将研发重点从适应中国特定要求转向全球通用标准和差异化创新。 - 寻求政府支持与区域联盟: 欧洲公司可能需要其本国政府在贸易和技术政策上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以平衡对华贸易关系。同时,与美国或其他盟友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开放、安全的供应链,并通过多边框架应对中国的保护主义。 此类“数字脱钩”对全球科技供应链和地缘政治格局有何长期影响? - 全球供应链碎片化与成本上升: 强制性的本土化和技术审查将导致全球科技供应链进一步碎片化,形成相互独立的区域性生态系统。这将导致研发投入重复、生产效率下降,最终推高消费者和企业的技术成本。 - “数字铁幕”的形成与地缘政治两极分化: 这种脱钩趋势可能加剧全球数字基础设施的“数字铁幕”效应,即技术标准、网络安全协议和数据治理体系在不同地缘政治阵营之间分道扬镳。这将深化中美及其盟友之间的技术和经济两极分化,对全球化进程构成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