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摩根大通、晨星看好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大中华区
来源: Invezz发布时间: 2025/10/02 16:59:02 (北京时间)
阿里巴巴
人工智能
云计算
股票分析
监管环境
摩根大通、晨星看好阿里巴巴股票的原因

新闻要点

摩根大通和晨星分析师均对阿里巴巴股票持看涨态度,摩根大通将其目标价上调至240港元,较当前水平有30%的上涨空间。看涨的主要原因在于阿里巴巴在人工智能(AI)和云计算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 分析师们指出,阿里巴巴有能力全面参与AI的各个阶段(计算、平台、应用),并直接改善商家经济效益。晨星也认为该股被低估,并强调阿里巴巴在海外数据中心、开源模型、自研芯片方面的投资和表现将支持其云收入增长。 阿里巴巴正大力押注云计算和AI,已于2024年推出多款热门AI模型,并计划投资超过500亿美元提升AI能力,甚至设计自研GPU。公司高层认为AI支出将大幅增长。投资者普遍预期,云和AI业务的增长将抵消零售和外卖业务(如饿了么)的疲软。最近季报显示,国际数字商业和云智能集团收入分别增长19%和26%。 技术分析也支持看涨趋势,阿里巴巴股价已从2024年低点上涨近200%,突破关键阻力位,目前交投于2021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背景介绍

在过去的几年里,阿里巴巴经历了一段艰难时期。其创始人马云曾公开批评北京官员的监管过度,随后中国政府取消了蚂蚁集团(一家大型金融科技平台)首次公开募股的计划,并加强了对阿里巴巴的监管,指责其压制竞争。 然而,近期监管部门的立场有所软化,这在今年早些时候马云与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面中达到高潮。马云也已回归公司,尽管并非担任首席执行官。此后,阿里巴巴将其战略重点转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以期在新的增长领域重新获得市场青睐并应对宏观经济逆风。

深度 AI 洞察

除了分析师上调评级,阿里巴巴股价近期飙升和投资者信心恢复的深层战略驱动因素是什么? - 监管周期触底与政策转向: 马云与习近平的会面标志着中国对大型科技平台监管周期的实质性结束,传递出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和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信号。这为阿里巴巴消除了重大的不确定性溢价。 - 国家战略与技术自给自足: 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正积极扶持本土科技巨头在AI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实现突破。阿里巴巴在AI和自研GPU上的巨额投入与此国家战略高度契合,使其成为国家技术自主进程中的关键参与者。 - 业务结构优化与增长引擎切换: 面对传统电商和本地生活服务领域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增长放缓,阿里巴巴正加速向高增长、高附加值的云服务和AI转型,这被视为其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引擎,有效提升了市场对其未来盈利能力的预期。 考虑到当前(2025年)的地缘政治格局和特朗普仍是美国总统,阿里巴巴投资并由中国制造的定制GPU意味着什么? - 加速技术脱钩: 阿里巴巴自研并于中国制造GPU的举动,是中美科技脱钩加速的直接体现。这表明中国科技企业正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降低对西方关键技术的依赖,尤其是在高端计算硬件领域。 - 供应链韧性与国家安全: 在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美国优先”和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的政策下,拥有本土GPU生产能力对于保障中国数字基础设施的供应链安全至关重要。这不仅是商业决策,更是带有国家安全考量的战略布局。 - 潜在的制裁风险与市场分割: 尽管旨在提升自给自足能力,但此举也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关注,增加未来潜在制裁的风险。这可能导致全球AI芯片市场进一步分割,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和以西方为中心的两大生态系统。 阿里巴巴的AI和云业务增长,作为抵消传统零售和外卖业务压力的主要来源,其可持续性如何? - 资本密集度与竞争加剧: AI和云业务是高资本投入领域,需要持续且巨额的研发和基础设施投资。尽管阿里巴巴投入巨大,但也面临华为云、腾讯云等强大本土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以及国际巨头潜在的市场渗透,这可能压缩其利润空间和增长速度。 - 护城河与生态系统依赖: 阿里巴巴的云业务能否持续领先,取决于其在技术创新、客户获取以及与阿里巴巴庞大生态系统(如电商、金融)的协同效应。若AI模型和云服务的技术通用性提高,其“护城河”优势可能被削弱。 - 宏观经济与消费者行为风险: 尽管AI和云是增长领域,但中国整体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例如对电商价格战的敏感度),仍可能间接影响企业客户的云支出意愿和AI应用的商业化进程,从而对其增长的可持续性构成长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