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Z世代转向毛绒玩具和人工智能寻求情感支持

新闻要点
一份最新报告指出,超过90%的中国1995年后出生的消费者在消费中寻求情感价值,将毛绒玩具和人工智能(AI)伴侣视为必需品。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经济不确定性,Z世代消费者通过购买如Labubu毛绒玩具、演唱会门票、情感咨询,甚至虚拟宠物和伴侣来缓解压力和焦虑。该报告由社交媒体平台Soul App和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数据显示,Labubu毛绒玩具在今年第二季度在平台上的人气飙升,相关帖子和搜索量分别增长了31.33倍和26.44倍。同期,AI伴侣的帖子量激增1,894倍,搜索量更是飙升225,056倍。近一半的Z世代消费者在不快乐、有压力或孤独时进行情感消费,46.8%的人认为情感价值是“缓解压力和焦虑的良药”。
背景介绍
中国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目前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他们成长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学业和职场竞争,以及在经济放缓背景下的未来不确定性。 这导致他们对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的需求增加。在数字化环境中成长,Z世代也更容易接受虚拟世界和人工智能技术作为现实生活补充,寻求慰藉。这种趋势反映了社会心态的微妙变化,即从单纯追求物质满足转向更注重精神和情感的富足。
深度 AI 洞察
中国Z世代转向情感消费反映了哪些深层社会和经济问题? - 经济压力与内卷加剧: 经济放缓、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年轻人普遍焦虑,对未来收入和职业发展缺乏信心。 - 社会连接断裂或不足: 传统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可能无法完全满足Z世代的情感需求,或他们更倾向于在匿名和低压环境中寻求情感慰藉。 - 消费主义的演变: 消费不再仅仅是为了实用价值或身份象征,而是成为一种自我疗愈、缓解压力的手段,凸显了消费者行为模式的深刻转变。 这一“情感消费”趋势对中国消费市场和相关行业有何投资启示? - 新兴情感经济机遇: 专注于提供情感价值、心理慰藉和陪伴服务的品牌和平台将获得增长机会,包括个性化IP衍生品、AI情感伴侣、线上/线下社交娱乐和心理健康服务。 - 传统消费品升级: 即使是传统产品,若能融入情感元素、故事叙述或社群体验,也能吸引Z世代消费者。品牌需从功能性向情感连接转型。 - 数据与隐私挑战: AI伴侣和虚拟社交平台的数据收集与隐私保护将成为关键议题,监管风险与用户信任管理至关重要。 面对Z世代日益增长的虚拟陪伴和情感需求,中国政府可能采取何种立场和应对策略? - 内容监管与意识形态引导: 考虑到AI伴侣的对话生成能力,政府可能会加强对AI内容和虚拟社交平台的审查,确保其符合主流价值观并避免潜在的社会风险,如信息安全和不良内容传播。 - 引导性社会干预: 可能会推出更多旨在提升青年人心理健康、促进积极社会参与的官方项目,以平衡虚拟陪伴的过度依赖,并可能通过国家队入场或投资,推出官方认可的“健康”AI陪伴产品。 - 技术创新与数字主权: 鼓励本土企业在AI伴侣技术上创新,同时确保数据主权和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避免外部势力利用情感AI进行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