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稳定币繁荣风险“加密化”,碎片化法规使经济体面临风险
新闻要点
穆迪评级报告警告称,随着稳定币和加密货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加速,新兴市场面临货币主权和金融稳定性日益增长的风险。报告指出,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削弱中央银行对利率和汇率稳定的控制,导致“加密化”现象。 穆迪还表示,如果个人将储蓄从国内银行存款转移到稳定币或加密钱包,银行可能面临存款流失。报告强调,全球数字资产监管仍呈碎片化,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实施了全面规则,使许多经济体面临波动性和系统性冲击。 尽管先进经济体通常由监管清晰度和投资渠道驱动采用,但穆迪指出,增长最快的是拉丁美洲、东南亚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其使用源于汇款、移动支付和对冲通胀。报告警告说,稳定币的快速增长带来了系统性脆弱性,监管不足可能导致储备挤兑,并在挂钩崩溃时迫使政府进行代价高昂的救助。 在2024年,全球数字资产所有权达到5.62亿人,同比增长33%。文章还提到,欧洲、美国和中国在加密货币监管方面正加速进展,例如欧盟的MiCA制度、美国的GENIUS法案以及中国央行对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支持稳定币的探索。
背景介绍
稳定币是旨在将其价值与另一种资产(通常是美元等法定货币)以1:1的比例挂钩的加密货币。它们旨在结合加密货币的速度和效率与传统法定货币的稳定性,从而在数字资产生态系统中发挥关键作用。它们的普及推动了“加密化”的担忧,即稳定币的广泛使用可能取代国家货币并削弱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控制。 全球范围内对数字资产的监管一直是一个复杂且碎片化的问题。尽管一些主要经济体在过去一年中取得了进展,但许多国家仍缺乏全面的规则框架。这种监管差距使得新兴市场尤其容易受到与稳定币相关的金融不稳定风险的影响,因为这些市场往往因汇款和通胀对冲而对稳定币有更高的采用率。
深度 AI 洞察
稳定币监管的碎片化如何影响全球金融体系的未来结构,并可能导致新的地缘金融竞争? - 穆迪的报告强调了全球监管的碎片化,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国家拥有全面规则。这表明,在可预见的未来,全球金融体系可能不会出现统一的加密监管框架。 - 这种碎片化可能促使各国在数字资产领域展开“监管竞赛”,各国或争夺吸引创新和资本,或优先保护其货币主权。这可能导致区域性的数字资产枢纽出现,每个枢纽都有自己的规则集。 - 中国探索人民币支持的稳定币,以及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可以被视为挑战美元在全球稳定币领域主导地位的战略举措。这可能加剧美国与其主要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之间的数字货币竞争,尤其是在贸易和跨境支付领域,从而重塑全球金融权力平衡。 鉴于稳定币在新兴市场中的快速增长及其对“加密化”的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面临哪些深层次的投资策略挑战和机遇? - 挑战:如果个人继续将储蓄从传统银行存款转向稳定币,银行将面临存款基础的持续侵蚀。这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能力和盈利能力,可能迫使其重新评估其商业模式。 - 挑战:不断增长的“加密化”风险可能迫使中央银行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来保护货币主权,例如加速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BDC)的开发和推广,或者对稳定币实施更严格的资本管制。这可能对银行在跨境支付和汇款服务中的作用构成进一步的威胁。 - 机遇:银行可以将其基础设施和信任优势用于提供受监管的、与法定货币挂钩的稳定币服务,或作为数字资产的托管方。通过与加密原生企业合作或开发自己的数字资产产品,它们可以抓住新的收入来源,并重新定位为数字金融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参与者。 美国和欧盟已颁布稳定币法规,而中国正在探索其受控的人民币支持稳定币。这种监管趋同背后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什么? - 美国和欧盟的法规(如GENIUS法案和MiCA)旨在将稳定币纳入传统金融监管框架,以减轻系统性风险并保护消费者。这些举措体现了将快速增长的数字资产市场“驯服”并整合到现有经济结构中的意图,同时支持美元和欧元的全球主导地位。 - 中国此举(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支持稳定币)并非单纯地拥抱加密,而是对其数字经济和货币主权的战略延伸。通过发行受控的人民币稳定币,北京旨在扩大人民币的国际使用,绕过基于美元的全球金融体系,并建立一个可能受其自身严格审查和控制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这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形成对比,后者可能加速了全球对数字货币替代方案的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