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全球金融格局正在改变。我们准备好了吗?

新闻要点
本文探讨了当前金融市场的变化是周期性的还是结构性的,并指出我们正经历一场多维度、同时进行的系统性变革。作者认为,这不是非此即彼的局面,而是一场复杂的系统转型,其中子系统相互作用,改变整体,进而影响各部分。这一分析方法更偏向生物学视角,而非传统的物理学视角来看待货币、金融和实体经济。 文章强调,金融始终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品。它引用了卡尔·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将货币置于第二和第三世界之间,是物理商品(如贝壳、黄金)的衍生品。加密货币的出现揭示了负债如何通过代币化被视为资产。数字化使得真实资产更容易分割和交易,从而创造出一个复杂的货币世界——一个可以比基础资产更快增长的代币化可交易金融市场。
背景介绍
本文由前央行官员、金融监管者、现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杰出研究员Andrew Sheng撰写。他经常就全球问题发表亚洲视角评论,其观点反映了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深层结构性变化的持续关注。 文章讨论了全球化(或逆全球化)、技术、人口结构、气候变化以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对金融市场环境的深刻影响。在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持续推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了对全球金融格局结构性转变的讨论。对加密货币和代币化的提及,也反映了数字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
深度 AI 洞察
“多维度同时系统性变革”框架如何挑战传统投资策略,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和持续逆全球化趋势下? - 传统投资模型常依赖稳定的相关性和可预测的周期,但系统性变革会打破这些假设。 - 特朗普第二任期内“美国优先”政策加剧了逆全球化,导致市场碎片化、供应链回流和贸易壁垒增加,使全球多元化投资效果减弱,区域性风险敞口波动性加大。 - 投资者必须从被动指数投资转向主动管理,重点关注能够驾驭碎片化全球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强、有韧性的企业。 如果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衍生品”,而“代币化金融市场可以比基础资产增长更快”,那么随着数字资产采用的加速,这对资本配置和潜在系统性风险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 这种脱钩可能导致资产泡沫,其中金融估值与实体经济生产力日益分离。 - 资本可能错误地配置到投机性数字资产,而非生产性实体经济投资。 - 代币化市场的快速增长虽然提供了流动性和可分割性,但也带来了新的系统性风险,包括闪崩、网络脆弱性以及监管套利,这要求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监督。 文章中提及的“生物学”分析方法,对于理解当前全球金融体系的演进有何独特价值,以及它对投资者风险管理与机会识别有何启示? - 生物学方法强调非线性、适应性和突现属性,这与传统经济学中线性、均衡的假设形成对比,更能捕捉当前市场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 它促使投资者将金融体系视为一个不断演变、相互连接的有机体,而非机械的部件集合。这意味着风险不是单一事件,而是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可能触发的连锁反应。 - 投资者应侧重于构建具有内在韧性和适应性的投资组合,例如通过多元化投资于能够应对结构性转变的创新型企业,并密切关注系统关键节点的潜在“突变”信号,而非仅仅依赖历史数据预测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