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香港规定限制稳定币衍生品交易
新闻要点
星展银行香港首席执行官潘迪华(Sebastian Paredes)表示,香港的稳定币监管框架限制了稳定币在区块链网络上用于衍生品交易,这主要是由于严格的反洗钱(AML)和了解你的客户(KYC)要求。他指出,星展银行将关注事态发展,但会更侧重于在香港发展更广泛的稳定币能力。 这些评论是在香港于8月1日推出新的稳定币规则之后发表的。新规将推广未经许可的稳定币定为犯罪,并建立了授权发行人的公开登记制度。一些市场参与者批评这些规则过于严厉,导致香港的稳定币公司遭受两位数亏损。星展银行在加密领域经验丰富,此前曾与富兰克林邓普顿和Ripple合作推出代币化交易和借贷服务,并推出了以太坊上的代币化结构性票据。 香港的稳定币市场在新规出台前后都十分活跃。然而,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官员曾警告称,新框架增加了欺诈风险。有报道称,汇丰银行和工商银行在考虑申请稳定币牌照后,在中国大陆当局的压力下退出。中国大陆当局已指示当地企业停止发布与稳定币相关的研究或举办研讨会,甚至有报道(后被删除)称在港的中国大陆企业可能被迫退出加密货币相关活动。
背景介绍
香港于2025年8月1日正式实施了其新的稳定币监管框架,该框架将推广未经许可的稳定币定为犯罪,并设立了一个官方的授权发行人登记制度。此举旨在在加密货币领域建立一个受监管、机构友好的环境,但其严格性引发了市场争议。 在全球对数字资产监管日益关注的背景下,香港的这一举措被视为其在亚洲建立领先加密中心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然而,中国大陆当局对加密货币采取了严格的限制立场,这给在香港运营的中国大陆公司带来了压力,并对香港作为独立加密中心的雄心构成了潜在影响。星展银行(DBS)作为一家在香港和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银行,长期以来一直积极参与区块链和加密货币领域,其对香港新规的评论和策略反映了大型金融机构在复杂监管环境中的适应。
深度 AI 洞察
香港稳定币监管的真实战略意图是什么,以及它如何在创新与北京的更广泛加密立场之间取得平衡? 香港的稳定币框架看似严格,实则体现了其在成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的同时,小心翼翼地与北京金融稳定目标保持一致的复杂策略。限制衍生品交易和严格的AML/KYC要求可能旨在: - 预防资本外流和维护金融稳定,这是北京的核心关切。通过限制高风险、高杠杆的衍生品活动,香港降低了系统性风险。 - 将香港定位为一个合规、机构友好的加密枢纽,与更具风险、不受监管的市场形成对比。这有助于吸引寻求监管清晰度的全球大型金融机构。 - 在维持与中国大陆加密禁令的区别的同时,遵守其更广泛的金融控制原则。香港需要展示其在金融创新方面的自主权,同时不直接挑战北京的政策。 中国大陆对香港加密市场的影响是否仅限于表面?其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经济民族主义或资本控制考量? 中国大陆当局对稳定币的明确施压,以及国有银行和媒体的退缩,远不止是简单的风险规避。这可能反映出更深层次的经济民族主义和对资本控制的执着: - 数字人民币的战略防御: 在中国积极推广数字人民币(e-CNY)的背景下,不受控制的稳定币系统可能被视为对其数字货币主权和资本控制的潜在威胁。限制稳定币有助于维护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和数字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 防止人民币国际化受扰: 稳定币,尤其是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可能成为规避资本管制和促进人民币离岸化的工具,这与北京对人民币在可控条件下国际化的愿景相悖。 - 维护金融秩序: 北京对任何可能导致金融不确定性或失控的金融创新都持高度警惕态度。加密货币,特别是稳定币,被视为潜在的金融“无政府状态”,可能削弱中央银行的权力。 星展银行(DBS)等主要金融机构在香港现有监管框架下的长期策略是什么,它们如何在新兴数字资产领域中定位自己以实现增长? 像星展银行这样的成熟机构的策略是务实的,旨在利用数字资产的潜力,同时严格遵守监管合规性,尤其是在香港和更广泛的亚洲市场: - 优先发展受控环境下的核心能力: 星展银行专注于在香港建立“更广泛的稳定币能力”,可能意味着在许可框架内提供受监管的发行、托管和交易服务,而非高风险的衍生品。通过与Ripple等成熟公司合作,它们旨在为机构客户提供安全的代币化解决方案。 - 差异化竞争优势: 在一个充斥着不受监管玩家的市场中,银行的合规背景和现有客户群为其提供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它们可以在代币化证券、资产管理和机构级数字资产服务方面取得先机。 - 适应性与前瞻性: 尽管受到限制,但投资于区块链技术和数字资产基础设施的努力表明,星展银行看到了其长期潜力。它们将通过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并等待监管演变来扩大其产品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