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报告警告:中国银行业面临‘日本化’时刻

新闻要点
标普全球评级公司一份新报告警告称,中国银行业正走向“日本化”时刻。多年来为支持经济而牺牲利润率,已导致中国银行体系盈利能力薄弱,更容易受到信贷冲击。 报告指出,“日本化”的特点是经济长期低增长和盈利能力疲软,类似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资产泡沫破裂后的状况。标普信贷分析师Ming Tan表示,对于中国央行而言,维护增长和社会稳定将优先于银行利润。为刺激增长,北京已将一年期和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进一步挤压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同时,银行还被要求向弱势借款人提供贷款,并提供包括疫情期间针对小企业的费用减免以及消费者基金和保险产品收费降低等优惠。
背景介绍
“日本化”是指一个经济体经历长期低增长、通缩或通胀率极低,以及银行系统盈利能力疲软的时期,通常与日本在1990年代初资产泡沫破裂后所经历的状况相关联。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刺激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包括降低贷款利率,并引导银行向特定部门或企业提供支持性贷款。这些政策对银行的净息差和资产质量构成压力,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的背景下。
深度 AI 洞察
中国银行业的“日本化”趋势对中国经济的长期结构性影响是什么? - 银行作为经济血液,其盈利能力和资本实力受损,将削弱其支持经济转型的能力,特别是在高科技产业升级和消费驱动型增长方面。 - 长期低利率环境将扭曲资本配置,可能导致“僵尸企业”存续,阻碍市场出清和资源优化配置。 - 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增加,企业和消费者可能倾向于去杠杆和储蓄,而非投资和消费,从而加剧经济下行压力。 北京将增长和社会稳定置于银行利润之上的政策,对中国金融体系的韧性和国际投资者的风险敞口有何深层影响? - 该政策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系统性风险和潜在社会动荡的担忧,但代价是银行体系自身健康度的削弱。 - 银行信贷损失由商业风险转变为准主权风险,最终可能由国家或纳税人承担,增加了财政负担的隐性风险。 - 对于国际投资者而言,这增加了对中国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评估难度,因为市场逻辑可能被政策目标所取代,导致潜在的“道德风险”和“政策底线”的不确定性。 考虑到房地产行业的持续挑战和定向贷款政策,下一个显著的信贷冲击可能从何处浮现,其传染风险如何? - 除了房地产行业本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s)的债务风险是另一个高危领域。银行被要求支持LGFVs,可能导致不良贷款向这些准政府实体转移。 - 中小型企业,在经济下行和需求疲软时期面临巨大压力,其违约率上升可能导致银行资产质量进一步恶化。 - 传染风险在于,这些领域的信贷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银行体系与更广泛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紧密相连。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大规模违约,可能迅速传导至整个银行系统,并通过交叉持股和相互担保引发连锁反应,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造成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