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CGTN: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有何新意?

大中华区
来源: 本辛加发布时间: 2025/09/25 20:14:28 (北京时间)
中国碳中和
可再生能源
碳交易市场
绿色技术
地缘政治
CGTN: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有何新意?

新闻要点

2025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公布了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NDCs),承诺将经济范围内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从峰值水平减少7%至10%,并将风能和太阳能总装机容量扩大到2020年水平的六倍以上,达到3600吉瓦。 新的贡献建立在2020年设定的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之上。中国在碳汇、碳交易系统和清洁能源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截至2025年8月,全国碳市场交易量和交易额创历史新高,2024年电力行业碳强度较2018年下降10.8%。中国还启动了全国自愿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市场,并大幅增加了植树造林面积,改善了空气质量。 在国际合作方面,习近平主席强调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自2016年以来,中国已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超过177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用于清洁能源和气候韧性项目,并与42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54项气候合作协议。中国呼吁加强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国际协调,以确保绿色发展惠及全球。

背景介绍

中国于2020年首次宣布了其雄心勃勃的“双碳”目标,即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并努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些目标构成了中国气候政策的核心。 国家自主贡献(NDCs)是《巴黎协定》的核心,各国据此提出各自的气候行动计划和减排目标。中国首次提交NDCs是在2015年,并在2020年更新了其目标。此次2025年公布的2035年NDCs,是其现有承诺的进一步具体化和升级,旨在通过更明确的量化目标来推动国内绿色转型和国际气候合作。

深度 AI 洞察

中国2035年NDCs背后,除了环境保护,还有哪些深层次的战略和经济动机? 中国此次更新的NDCs并非单纯的环境声明,其背后蕴含着多重战略考量: - 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全球领导地位: 通过设定高目标,中国旨在进一步巩固其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等关键绿色产业的制造和创新优势,将其转化为全球绿色供应链的核心。 - 能源安全和经济韧性: 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扩大风能和太阳能装机容量,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能源自主性,减少地缘政治风险对能源供应的冲击,同时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 应对潜在的贸易壁垒: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政策可能对高碳排放产品征收关税。提前布局并展示减排决心,有助于减少未来中国出口产品面临的碳关税风险,维护国际贸易竞争力。 - 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在气候治理领域展现领导力,特别是在美国特朗普政府可能在气候问题上采取保守立场的情况下,中国可以争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提升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 这些扩大的气候承诺将如何影响中国国内外特定行业,尤其是在当前美国新政府背景下? 新的NDCs将对多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 中国国内: 明确利好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商(风机、光伏组件)、储能技术公司、电动汽车及其产业链、智能电网技术提供商。传统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化工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加速技术升级和转型,或被市场淘汰。碳交易市场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和交易活跃度。 - 全球层面: 中国在绿色技术领域的巨大投入和产能扩张,可能加剧全球绿色产品市场的竞争。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和可能加强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中美在绿色产业领域的竞争和潜在摩擦将加剧。欧洲等其他地区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其自身的绿色产业发展策略,以应对中国的竞争。 实现这些宏伟目标可能面临哪些潜在风险和挑战,对长期投资策略有何启示? 尽管目标宏伟,但实现路径并非没有挑战: - 能源安全与脱碳的平衡: 在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在保障能源供应稳定的同时快速脱碳,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挑战。 - 技术瓶颈和成本: 大规模储能、碳捕获与封存等关键技术仍需突破,且初期成本较高,可能对经济造成短期压力。 - 地方政府执行力: 确保各地方政府能够有效执行中央的减排政策,避免“一刀切”或虚报数据,是政策落地的关键。 - 地缘政治不确定性: 中美关系紧张可能影响关键绿色技术的获取和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为中国实现目标带来外部风险。 长期投资策略应关注: - 绿色供应链韧性: 投资那些拥有强大本地化供应链或多元化国际合作的绿色技术公司,以应对地缘政治风险。 - 跨领域整合能力: 关注能够提供能源管理、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公司,这些是实现系统性减排的关键。 - 新兴技术创新: 布局在氢能、核能、先进储能和负碳排放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公司,这些是未来实现深度脱碳的潜在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