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鲍威尔称股票“估值较高”——回溯“非理性繁荣”后股市泡沫在崩盘前继续膨胀

北美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09/25 00:59:00 (北京时间)
美联储
杰罗姆·鲍威尔
市场估值
非理性繁荣
投资者情绪
量子计算
核能
鲍威尔称股票“估值较高”——回溯“非理性繁荣”后股市泡沫在崩盘前继续膨胀

新闻要点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警告称,股票估值“相当高”,引发了市场对潜在泡沫的担忧。文章将当前市场状况与1996年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发出“非理性繁荣”警告后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进行类比。历史显示,格林斯潘讲话后,市场并未立即崩盘,而是“动量投资者”继续推高股价,最终导致2000年科技股泡沫破裂。 文章指出,尽管美光科技(MU)发布了优异财报,但股价仍出现回调,这表明市场可能已“提前消化”利好消息,且许多表现优异的股票也存在类似情况。在鲍威尔发出警告后,“聪明资金”选择抛售,而“动量投资者”则积极逢低买入。文章还提到量子计算和核能板块持续的“极端繁荣”,以及“七巨头”股票的资金流向,强调投资者需审慎对待当前市场。

背景介绍

2025年,美国股市在经历了一段强劲上涨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公开表达了对股票估值的担忧,此举与1996年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的“非理性繁荣”讲话遥相呼应。格林斯潘的讲话当时并未立即导致市场下跌,反而催生了互联网泡沫的进一步膨胀,最终于2000年破裂,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 当前市场环境下,“动量投资者”(momo crowd)与“聪明资金”(smart money)之间的行为差异显著。前者倾向于追逐热门股票和逢低买入,而后者则更注重估值和风险管理。在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市场对经济政策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预期也持续影响着投资者情绪。

深度 AI 洞察

当前市场情绪与历史泡沫有何异同? - 相似之处: 鲍威尔的警告与格林斯潘当年的“非理性繁荣”论调如出一辙,均发生在一个由“动量投资者”主导、对利好消息过度反应、且某些特定板块(如量子计算、核能)出现“极端繁荣”的市场中。历史经验表明,此类警告往往不会立即触发崩盘,反而可能在短期内被市场忽视,泡沫继续膨胀。 - 不同之处: 2025年的市场背景可能更复杂。除了科技股的“拉动”效应,地缘政治(如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态度的转变对油价的影响)以及全球供应链的重塑都可能带来新的不确定性。此外,“七巨头”的集中度远超当年,其内部资金流向和外部效应值得更深入关注。 “聪明资金”与“动量投资者”的分歧将如何演变,对市场结构有何影响? - 分歧加剧: 鲍威尔警告后,“聪明资金”选择减仓而“动量投资者”积极抄底,这表明市场正处于一个风险偏好严重分化阶段。这种分歧若持续,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剧,甚至形成双峰结构,即少数被过度追捧的股票泡沫化,而多数股票则因资金流出而表现平平。 - 结构性影响: 长期来看,这种行为模式可能加剧市场的不健康集中度。如果“聪明资金”的撤离预示着基本面风险,那么一旦“动量投资者”的信心动摇,可能导致回调速度更快、幅度更大,尤其是在那些“提前消化”了未来利好的高估值股票中。 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的政策如何影响美联储的言论及其市场效应? - 政策不确定性: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往往具有不可预测性,这可能导致市场对经济前景的判断更加复杂,从而影响美联储的沟通策略。美联储的“高度估值”警告,可能部分是对其自身政策空间受限以及财政政策不确定性的隐含回应。 - 通胀与增长压力: 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在某些领域造成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在控制物价与维持市场稳定之间进行权衡。鲍威尔的警告也可能是在为未来可能的紧缩政策或市场调整做铺垫,以避免重蹈格林斯潘当年“说得太早”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