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从1929年到互联网泡沫:为何当前的狂热可能以灰烬收场

全球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09/24 15:28:16 (北京时间)
市场泡沫
人工智能
股指
尾部风险
美联储
从1929年到互联网泡沫:为何当前的狂热可能以灰烬收场

新闻要点

当前股权市场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狂热,与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和1929年大萧条前的“咆哮的二十年代”相提并论。少数科技巨头推动股指创下新高,机构投资组合高度集中于股票。 富国银行顾问公司指出,当前市场与互联网泡沫时期有相似之处,即少数股票和行业带动标普500指数上涨,且估值达到极端。例如,英伟达目前估值接近美国GDP的15%,类似于当年思科的地位。然而,富国银行也提到,与1999年许多依赖梦想而非盈利的互联网公司不同,今天的科技巨头拥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 GQG Research警告称,这种“质量”是“回顾性的”,并且由于技术板块在经济和市场中的规模更大,当前人工智能繁荣的后果可能比互联网泡沫时期更糟。他们指出增长放缓、竞争加剧以及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相关的资本支出膨胀等风险。 尾部风险专家Mark Spitznagel则将当前市场与1929年崩盘相比较,认为美联储反复的救市行动创造了一个脆弱的系统,可能导致比1929年更严重的“火灾”。尽管他发出警告,但他也承认标普500指数短期内可能上涨至8000点,之后才可能出现崩盘。美国银行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股票敞口处于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黄金配置处于历史低位,表明投资者对潜在冲击准备不足。

背景介绍

当前全球市场正处于由人工智能(AI)技术热潮驱动的牛市,尤其是在科技巨头引领下,主要股指屡创新高。这种市场情绪和估值表现引发了与历史性泡沫事件的比较,特别是1990年代末期的互联网泡沫和1929年大萧条前的狂热时期。 美联储长期以来的货币政策,包括在经济危机中采取的救市措施,被一些分析师认为可能导致了市场系统性脆弱性。在这种背景下,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投资组合的集中度以及对冲策略的选择成为关注焦点。本文提及的Mark Spitznagel及其公司Universa Investments以其尾部风险(Black Swan)对冲策略而闻名,并在历史市场危机中表现出色。

深度 AI 洞察

当前市场与历史泡沫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对投资者评估风险有何深层启示? - 表面看,当前市场与互联网泡沫有相似的“少数股票推动指数”现象,但不同在于,今天的科技巨头拥有更强的资产负债表。然而,GQG Research认为这种“质量”是回顾性的,未能充分反映未来增长放缓和资本支出膨胀的潜在风险。 - 更深层次的启示是,尽管公司基本面看似更强,但技术板块在经济中占比的显著提升意味着,一旦该板块出现问题,其对整个经济和市场的连锁反应将比过去任何一次都更广、更深远。 - 投资者不应仅仅关注个别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而应更关注宏观经济结构中,某一特定行业(如AI科技)过度集中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放大效应。 Mark Spitznagel关于美联储干预导致市场脆弱的观点,如何影响长期投资策略,尤其是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 - Spitznagel认为美联储的反复救市抑制了小型修正,却为一次灾难性“火灾”积累了燃料。这种观点挑战了“美联储看跌期权”的长期存在,暗示市场可能已对央行干预产生了路径依赖和道德风险。 - 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其政府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刺激措施和宽松政策来支持经济和市场表现。这可能进一步强化市场对政策支持的预期,从而在短期内压低尾部风险的成本,但长期来看,可能加剧Spitznagel所警告的系统性脆弱性。 - 长期投资者应考虑将尾部风险对冲视为一种常态化配置,而非机会主义策略,尤其是在市场乐观情绪高涨时,因其成本更低廉。这有助于在享受潜在上涨的同时,应对政策干预可能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火药桶”效应。 如果标普500指数真的如Spitznagel所言,在崩盘前达到8000点,投资者应如何平衡短期收益机会与长期资本保护? - 这种情景提出了一个经典的“聪明钱”与“大众情绪”的矛盾:在市场最后狂热阶段,如何既不踏空,又能及时抽身。历史表明,市场在崩盘前往往有最后一段强劲的上涨,诱使更多投资者入场。 - 投资者可以考虑采取分阶段、有纪律的策略,例如,在市场继续上涨时逐步锁定部分利润,或通过期权策略构建“保护性看跌”或“领子策略”,以在参与上涨的同时限制下行风险。 - 关键在于避免过度自信和羊群效应。即使市场上涨,也要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并对投资组合进行压力测试,确保其能够承受极端的回撤,这要求投资者有强大的心理韧性和严格的风险管理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