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国债持有量创历史新低。这些投资流向何处?

新闻要点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数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在2025年7月降至7307亿美元,较6月减少257亿美元,创下自2009年1月以来的近17年新低。这一数字与2013年11月1.32万亿美元的峰值相比,已累计下降45%。 分析师指出,中国人民银行(PBOC)可能正在转向欧洲资产和传统的避险资产黄金。渣打银行丁双指出,国际投资者已逐渐从美元计价资产转向欧洲货币计价资产,欧洲债券的深度和广度有望为中国人民银行提供替代选择。法国外贸银行戈西亚也持类似观点,并认为中国可能增加了欧元、英镑和瑞士法郎的持有量,这与近期对欧出口增长相符。此举背景是中美紧张关系加剧,以及对美元“武器化”和美国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日益增加。
背景介绍
自2013年达到峰值以来,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持续显著下降,反映出其外汇储备配置的长期战略调整。这一趋势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对美元潜在“武器化”的担忧,尤其是在中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以及对美国庞大国债可持续性的疑虑。 在2025年,随着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连任,中美关系预计将继续面临挑战,进一步强化中国减少对美元资产依赖的战略必要性。中国此举旨在增强金融自主性,降低外部风险,并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支撑。
深度 AI 洞察
除了表面上的多元化,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的深层战略影响是什么,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连任背景下? - 加速“去美元化”进程: 中国的行动不仅是资产配置调整,更是其推动全球金融体系“去美元化”的长期战略组成部分。这可能鼓励更多国家重新评估其外汇储备结构,削弱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 - 削弱美国经济胁迫能力: 减少对美国国债的依赖,旨在降低美国在贸易或政治争端中利用金融手段(如冻结资产)对中国施压的有效性,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韧性。 -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腾出的资金流向欧洲及其他非美元资产,可能为人民币在全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创造更多空间和需求,尽管这是一个长期且渐进的过程。 中国转向欧洲资产和黄金的投资配置,将如何战略性地影响全球资本流动以及主要货币和避险资产的相对强弱? - 提升欧元区债券吸引力: 中国的巨额资金流入将增加欧元区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可能降低欧洲国家的融资成本,并提升欧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 支撑黄金长期需求: 作为主权财富的战略性避险选择,中国对黄金的持续购买将为全球黄金价格提供坚实支撑,反映出对冲地缘政治和美元贬值风险的普遍需求。 - 加剧美元下行压力: 虽然短期影响有限,但长期来看,主要储备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将逐步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可能导致美元指数长期承压,并促使其他国家加速储备多元化。 考虑到美国债务的可持续性及其对美元地位的潜在影响,中国此举是否预示着全球金融格局的结构性转变,其潜在风险和机遇是什么? - 全球金融体系多极化: 中国的行动预示着一个更加多极化的全球金融体系的加速到来,美元的霸权地位将受到挑战,新兴经济体的货币和资产在全球储备中的比重可能上升。 - 新兴市场资产的机遇: 随着主要储备国寻求多元化,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有强劲贸易和投资联系的国家)的本地货币债券和股票市场可能获得新的资金流入。 - 市场波动性增加: 全球储备货币体系的结构性转变将伴随着较高的市场波动性。投资者需要警惕汇率剧烈波动、利率环境变化以及不同资产类别之间关联性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