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塞特预计中美将在互惠关税十一月截止日期前达成贸易协议

新闻要点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塞特周二表示,他相信与中国达成贸易协议的时机已近。他预计在预期的互惠关税于十一月生效之前,双方将举行进一步会谈。 贝塞特称,每次会谈都变得“越来越富有成效”,中国现在也认为达成贸易协议是可能的。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最初宣布的“解放日”关税曾导致中国面临高达145%的关税,但这些关税在谈判期间被暂停,暂停期后又被延长至2025年11月10日。 贝塞特还指出,美国的贸易伙伴反映,中国商品正在“涌入他们的市场”,令他们感到不安。美国对华贸易逆差已从2024年的近3000亿美元显著下降,截至2025年7月为1280亿美元。美国贸易代表詹姆森·格里尔预计,今年的贸易逆差将至少缩减30%,2026年可能进一步缩减,目标是实现“公平贸易”和贸易平衡。
背景介绍
2025年4月2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政府启动了针对美国全球贸易伙伴(包括中国)的“解放日”关税政策。最初,中国可能面临高达145%的关税,但这些关税为促进谈判而暂停。 互惠关税的暂停期最初定于2025年8月12日到期,但特朗普总统将其延长至11月10日,表明美中贸易谈判仍在进行中。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寻求通过解决巨额贸易逆差来重新平衡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这是本届政府经济政策的基石。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政府推动中美贸易协议的深层动机是什么? - 国内政治考量:面对2024年连任后的新任期,特朗普政府可能寻求兑现其“美国优先”的贸易承诺,通过达成协议来巩固其经济民族主义叙事,为未来执政奠定基础。 - 提升谈判筹码:在与中国的长期贸易争端中,通过设定明确的关税截止日期,华盛顿旨在利用时间压力,迫使中方在关键领域做出更多让步。 - 缓解全球经济压力:鉴于全球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一项稳定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关系的协议,即使是初步的,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应链压力和市场担忧,尽管其主要驱动力仍是美国国内利益。 潜在的贸易协议或其失败将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和特定行业? - 降低供应链不确定性:如果达成协议,全球制造商可以更清晰地规划其采购和生产策略,减少因关税波动带来的成本和运营风险,有利于那些依赖中美贸易的跨国企业。 - 行业分化影响:对于高度依赖出口到中国市场的美国农产品和能源行业,协议可能带来显著的出口增长。而对于部分中国高科技出口企业,协议可能要求其改变商业行为或接受更严格的审查,从而影响其全球市场份额。 - 刺激区域化趋势:即便达成协议,长期的贸易紧张和寻求“公平贸易”的呼声也可能促使企业继续分散风险,推动供应链向区域化和“友岸外包”发展,从而改变全球贸易格局。 除了贸易逆差,这些谈判还承载着哪些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战略意义? - 塑造未来国际贸易规则:美中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贸易协议的条款和执行方式可能为其他国家设定先例,影响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方向和未来双边贸易协定的模式。 - 科技竞争的体现:贸易谈判往往与科技主导权之争交织。协议中可能包含对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和关键技术领域(如半导体)市场准入的条款,这反映了两国在战略科技领域的长期竞争。 - 稳定与竞争的平衡:达成协议并非意味着竞争的结束,而是将竞争从贸易关税战转向其他形式(如技术标准、补贴政策等)。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需要关注更深层次的结构性变化,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贸易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