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会:港府须吸引内地科技公司,提振小型企业市场成交额

新闻要点
香港上市公司商会(HKCLC)主席建议港府吸引新兴内地科技公司将其部分业务迁至香港,并引入措施以提振小型上市公司的市场成交额。 这些建议是在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其政策报告前的咨询会议上提出的。商会主席陈家强指出,尽管香港的上市改革已吸引大量内地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但商会希望这些公司能利用部分上市所得资金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将业务活动迁至香港,以创造更多本地就业机会并支持香港经济。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于2018年推出了允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和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上市的改革,随后又于2023年3月引入了《上市规则》第18C章,允许未有收入的大型科技公司上市。
背景介绍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积极通过上市制度改革吸引更多科技和生物科技公司,特别是来自中国内地的企业。港交所于2018年修订了上市规则,允许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的公司以及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此后,港交所于2023年3月进一步推出了《上市规则》第18C章,旨在吸引更多大型的先进技术公司上市,即使这些公司尚未盈利。这些举措旨在提升香港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尤其是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
深度 AI 洞察
香港吸引内地科技企业深层动机是什么? 香港此举的表面动机是创造就业和支持本地经济,但更深层次的动机可能包括: - 巩固金融中心地位: 通过吸引高增长的科技企业,香港旨在保持其作为亚洲领先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提供更多元化的投资机会,减少对传统金融和房地产的依赖。 - 战略性经济再定位: 面对全球地缘政治变化和区域竞争,香港正寻求深化与中国内地的经济融合,将其定位为内地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键平台。 - 提升市场流动性与活力: 提振小型上市公司的市场成交额,旨在改善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和吸引力,这对于维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至关重要。 这些吸引和留住内地企业的努力面临哪些潜在挑战? 尽管政策积极,但这些努力可能面临多重挑战: - 地缘政治风险与资本管制: 中美关系紧张可能影响部分内地科技公司的国际业务布局,同时内地严格的资本管制也可能限制资金自由流动和企业赴港运营的意愿。 - 运营成本与人才竞争: 香港高昂的运营成本和全球人才竞争,可能削弱其吸引内地企业将核心运营迁至香港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大湾区内其他城市提供更优惠政策的背景下。 - 市场定位与差异化: 香港需要在众多国际和内地交易所中,为自身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仅靠上市规则改革可能不足以长期留住企业的核心业务。 对香港资本市场及相关投资者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若这些策略成功,可能带来积极影响;反之则可能加剧现有问题: - 成功情景: 大量内地科技企业在港设立运营,将显著提升香港市场的科技板块权重,吸引更多国际资本关注,并可能带动相关服务业发展,提升整体市场估值。 - 失败情景: 若企业仅将香港作为上市工具而非运营中心,将导致市场缺乏实体经济支撑,流动性问题可能持续存在,并可能加剧市场对少数大型股的依赖,增加投资风险。 - 结构性风险: 市场可能面临更严重的行业集中度问题,对科技板块的依赖加剧,使其更容易受到特定行业周期和政策变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