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在中国做生意?把通货紧缩考虑进去

大中华区
来源: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发布时间: 2025/09/10 02:20:00 (北京时间)
中国经济
通货紧缩
产能过剩
消费趋势
政策干预
在中国做生意?把通货紧缩考虑进去

新闻要点

与美国公司正与通货膨胀作斗争不同,中国企业正面临通货紧缩。例如,北京北苑大酒店由于商务旅行、宴会和活动减少,现在在人行道上以更低的价格(从8美元降至5.30美元)销售特色炸鸽,销量从每天60-70只增至200只。 消费者万强等正因经济不确定性而寻求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此外,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和外卖服务等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内卷”加剧,企业通过优惠券折扣等方式进行价格战。中国政府已介入,发布警告并修订法规以控制物价,以防通缩根深蒂固。 高盛预计中国8月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将同比下降2.9%,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将同比下降0.2%,均处于负值区域。在这种通缩环境下,消费者行为正在改变,对二手奢侈品需求旺盛,例如二手商品平台转转在北京开设了实体旗舰店,反映出消费者在赚钱困难时期更倾向于节俭。

背景介绍

当前,中国经济正面临持续的通货紧缩压力,这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西方经济体所经历的通货膨胀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物价下跌的趋势主要源于国内需求的疲软,消费者和企业对未来持谨慎态度,导致支出减少并寻求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包括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食品配送等关键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剧了市场竞争,导致价格“内卷”和持续下降。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担忧,并已着手采取措施,包括修订法规和发布警告,以防止通缩预期在中国经济中根深蒂固,这表明当局正积极应对这一复杂的经济挑战。

深度 AI 洞察

中国持续通货紧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什么,它们与典型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有何不同? 中国当前的通货紧缩似乎是结构性的,由以下多种因素共同驱动: - 需求疲软:房地产市场困境和就业市场不确定性导致消费者和企业信心持续低迷,推迟了消费和投资。 - 产能过剩:电动汽车和太阳能等制造业的激进投资,加上外部需求减弱,造成了供应过剩,在“内卷”竞争中迫使价格下降。 - 结构性因素:长期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地方政府债务,也可能抑制总需求。这些因素表明,与单纯的周期性衰退相比,中国面临的挑战更为持久,需要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改革而非仅仅是货币宽松政策。 中国政府“警告并修订法规以控制物价”将如何影响市场动态和投资者信心? 政府干预物价,即使是为了对抗通缩,也可能产生复杂的影响: - 短期稳定:短期内,政府措施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价格,防止价格螺旋式下降,从而提供一定的市场信心。 - 市场扭曲:然而,直接的价格控制可能扭曲市场信号,阻碍供需的自然调节,并可能惩罚那些通过效率提升降价的企业。这可能导致企业利润受损,进一步抑制投资。 - 政策不确定性:对于投资者而言,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可能增加政策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领域,可能引发对未来监管风险的担忧,影响外国直接投资和本土企业的长期规划。 考虑到持续的通货紧缩和消费者行为的变化,哪些投资领域可能面临挑战,哪些可能出现机会? 持续的通货紧缩环境将对不同投资领域产生不同影响: - 面临挑战的领域:传统制造业(尤其是产能过剩的行业)、非必需消费品(高端奢侈品除外,因消费降级影响)、以及依赖品牌溢价而非性价比的零售商将面临利润压力。 - 潜在机会的领域: - 价值型零售和折扣店: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会青睐提供高性价比的品牌和平台(如文中提到的二手奢侈品市场)。 - 必需消费品:在经济不确定时期,对基本必需品的需求相对稳定。 - 具有成本优势的出口商:如果全球市场没有通缩,中国低价产品可能在国际上更具竞争力,但需警惕贸易摩擦。 - 技术创新驱动的少数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显著成本降低或提供独特价值的企业,可能在价格战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