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对阿里巴巴股票持谨慎乐观态度

新闻要点
文章指出,阿里巴巴集团正悄然重建其长期增长引擎,尽管过去几年面临监管、消费放缓和竞争加剧等挑战。最新的财报显示出乐观迹象,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取得了战略进展。 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成为主要增长动力。在2025年6月季度(2026财年第一季度),阿里云收入同比增长26%,远超公司整体10%的增速。人工智能相关收入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现已占阿里云外部收入的20%以上。阿里巴巴正从基础设施提供商转变为AI平台,有望成为持久的增长引擎。 此外,阿里巴巴投资开发国产AI推理芯片,以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应对出口限制,增强供应链韧性。虽然不旨在取代英伟达进行大规模模型训练,但此举具有防御性和潜在的进攻性。分析师情绪也开始转变,Mizuho、Bernstein和Citi等机构上调目标价或重申买入评级。目前阿里巴巴股价市销率为2.4倍,远低于峰值15.5倍,提供了下行保护和上行机会。
背景介绍
阿里巴巴集团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多重挑战。自2020年中国政府对科技巨头实施反垄断和数据安全监管以来,其核心电商业务增长放缓,同时面临来自拼多多和美团等新兴竞争对手的激烈挑战。 阿里云业务虽是中国市场领导者,但长期以来增长不及预期且盈利能力不足,令投资者失望。此外,鉴于中美地缘政治紧张以及美国对中国科技公司实施的出口限制,如半导体技术禁令,中国科技企业普遍面临供应链安全和技术自主的压力。
深度 AI 洞察
阿里巴巴的AI/云转型是真正的长期增长引擎,还是主要针对地缘政治风险和电商饱和的防御性策略? 此举兼具防御性和进攻性。从防御角度看,这是对美国技术限制以及核心电商业务增长放缓的必然反应,旨在通过技术自主和多元化收入来提升业务韧性。从进攻角度看,它使阿里巴巴能够利用中国对AI的巨大投入,通过提供AI平台服务来创建更具粘性的客户生态系统,并可能通过未来芯片对外销售打开新的收入来源。这种双重属性使得其战略意义远超单一目标。 阿里巴巴的国产AI芯片开发策略,在特朗普政府持续的技术压力下,将如何影响其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长期竞争地位? - 提升韧性与自主性: 显著降低对美国关键技术的依赖,确保AI服务供应链的稳定性,这在当前特朗普政府持续对华高科技限制的背景下至关重要。 - 潜在成本优势: 长期来看,自主研发的推理芯片可能带来成本优势,尤其是在大规模内部部署和未来可能的外部应用中。 - 差异化竞争: 虽然在训练芯片方面难以匹敌英伟达,但在推理领域实现自主,能使阿里巴巴在提供端到端AI解决方案时更具灵活性和主导权,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 国家战略协同: 该策略与中国推动半导体自主的宏观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可能为其带来更多政策支持和市场机会,同时加剧与西方AI技术生态的脱钩。 考虑到情绪转变和估值,除了新闻中强调的亮点,投资者还可能忽略哪些主要的潜在风险或机遇? - 被忽视的风险: - 宏观经济逆风加剧: 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和消费信心恢复不及预期,可能持续压制核心电商和广告业务的增长,即使AI云业务表现强劲也难以完全抵消。 - AI落地与盈利挑战: 尽管AI增长迅速,但其在企业级应用中的实际落地效率、客户付费意愿以及最终的盈利转化路径仍存在不确定性,高额研发投入的回收周期可能较长。 - 监管“灰犀牛”: 尽管近期监管有所放松,但中国政府对科技巨头的潜在监管风险,尤其是在数据治理、算法公平等新领域,仍是悬而未决的“灰犀牛”,随时可能影响公司运营和市场情绪。 - 潜在的机遇: - 非核心资产剥离或重组: 随着公司聚焦核心业务,对非战略性资产的剥离或独立上市,可能释放隐藏价值并优化资本结构。 - 国际市场扩张潜力: 即使中国市场竞争激烈,阿里巴巴在东南亚等国际电商及物流市场的长期布局,若能有效整合AI能力,仍可能成为新的增长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