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各国央行寻求美元替代品

全球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09/08 18:28:02 (北京时间)
中国人民银行
黄金储备
去美元化
地缘政治风险
央行政策
中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各国央行寻求美元替代品

新闻要点

中国央行在2025年8月连续第十个月增持黄金,使其黄金持有量达到7402万盎司,较7月增加6万盎司。此举是中国在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加剧和对美元资产长期稳定性存疑的背景下,进一步实现储备多元化的体现。黄金价格也因此上涨,Comex黄金期货今年迄今已上涨37.9%。 截至8月底,中国黄金储备占外汇储备总额的比例升至创纪录的7.64%。与此同时,全球央行也在大幅增持黄金,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官方黄金储备增加了166吨,自2022年以来已连续三年年度购买量超过1000吨。宏观策略师Tavi Costa指出,自1996年以来,外国央行持有的黄金首次超过美国国债,这预示着一次重大的全球再平衡。

背景介绍

在2025年,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特别是中美关系在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内依然复杂。这种宏观背景促使各国央行,尤其是中国,加速推进储备资产的多元化,以降低对单一货币(特别是美元)的依赖。 自2022年以来,全球央行购买黄金的趋势已变得非常明显,连续三年购买量超过1000吨,表明这并非短期波动,而是结构性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对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地位的重新评估,以及对传统储备资产(如美国国债)风险的担忧,包括美国财政赤字、债务上限问题以及美元可能被“武器化”的风险。

深度 AI 洞察

中国持续增持黄金对全球金融格局有何深层战略意义? - 中国的黄金积累是其去美元化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旨在降低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储备中的主导地位。这不仅仅是经济考量,更是应对美国潜在金融制裁和地缘政治压力的长期战略对冲。 - 持续的黄金购买行动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发出了信号,鼓励它们效仿,从而加速全球储备货币多元化的进程,最终可能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 - 这也反映了中国对自身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信心,通过增加非主权信用资产来增强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独立性和影响力。 各国央行从美国国债转向黄金,对2025年主权风险和资产安全性的看法有何改变? - 这种转变表明,各国央行对美国财政健康状况和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日益加剧,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内,财政刺激和债务上限问题可能持续。 - 黄金被视为一种无主权风险的资产,其价值不受任何单一政府政策或地缘政治行动的影响。央行增持黄金反映了对传统主权信用资产信任的侵蚀,以及对“美元武器化”风险的规避。 - 这种行为也可能预示着全球对通胀预期的上升。黄金作为历史悠久的通胀对冲工具,其吸引力在各国央行寻求保护其储备购买力时变得尤为突出。 鉴于央行储备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除黄金之外的其他资产类别将面临哪些长期投资影响? - 全球债券市场,尤其是美国国债,可能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需求结构性变化。随着央行减持美债,其他买家需要填补缺口,否则将推高收益率,影响全球借贷成本。 - 大宗商品,特别是工业金属和能源,可能会受益于地缘政治风险溢价和潜在的通胀压力。各国寻求原材料安全和供应链韧性,可能导致这些资产的战略性持有增加。 - 数字资产(如比特币)在某些投资者眼中,也可能被视为“数字黄金”,作为应对传统金融体系风险和储备多元化的另类选择,但其波动性仍然是央行级别考量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