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伊恩·戈尔丁:全球化在亚洲“生机勃勃”

新闻要点
牛津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官员伊恩·戈尔丁表示,全球化并未消亡,它在亚洲地区“生机勃勃”,并正变得“更加亚洲化”。他指出,在2025年唐纳德·特朗普政府延续其“美国优先”政策背景下,美国希望从全球化中抽离,而亚洲则以每年5%的经济增长率和消除极端贫困的成就,展现了全球化的成功。 戈尔丁教授认为,全球化正在迅速转型,其主要参与者集中在亚洲。未来全球化将减少低价值制造业,更多地转向服务、数字化和技术领域。他还强调,全球化不仅带来商品和服务的流动,也伴随着如新冠疫情等风险的增长。
背景介绍
伊恩·戈尔丁是牛津大学全球化与发展学教授,曾任世界银行发展政策主任兼副行长。他于2024年7月出版了新书《最短的移民史》。他的观点对于理解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国际贸易和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 自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首次当选美国总统以来,“美国优先”政策推动了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潮。尽管特朗普在2024年连任,但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持续在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使得全球化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讨论日益增多,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和技术变革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
深度 AI 洞察
亚洲主导的全球化对传统投资组合意味着什么? - 在2025年唐纳德·特朗普政府继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的背景下,全球化重心向亚洲转移将加速,尤其是在数字经济和服务业领域。投资者应重新评估其投资组合中对传统西方主导市场的敞口,并显著增加对亚洲高增长数字服务和技术领域的配置,尤其是那些受益于区域内贸易和创新生态系统的公司。 - 亚洲内部的供应链整合和技术自主化趋势将增强,降低对西方市场的依赖。这可能导致亚洲新兴科技巨头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主导地位,为专注于这些公司的私募股权和风险资本提供独特机会。同时,需警惕美国及其盟友可能采取的去风险化策略对部分高科技领域供应链的潜在冲击。 美国“脱钩”策略对非亚洲新兴市场的影响如何? - 随着美国及其盟友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和“友岸外包”,那些与亚洲经济体(特别是中国)深度捆绑的非亚洲新兴市场可能面临压力。投资者需要识别那些能够有效利用自身资源禀赋、吸引西方直接投资、并能在中国与西方之间取得平衡的国家和企业。 - 同时,美国政策的内向性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发展援助和多边合作中的作用,这可能会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提供更大的影响力空间,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进一步提升其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经济存在感。这为关注这些区域基础设施和资源开发项目的投资者带来新的考量。 全球化向服务和数字经济转型对哪些行业构成机遇与风险? - 转型将加速数字基础设施、云计算、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等亚洲科技巨头的增长,为相关股票和创新型基金提供长期增长机会。教育、医疗和旅游等服务出口型产业也将受益于亚洲中产阶级的崛起和区域一体化。 - 传统上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大规模出口的制造业部门将面临结构性挑战,尤其是那些无法实现自动化或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型的企业。投资者应警惕对这些“旧经济”部门的过度配置,除非它们能成功转型为智能制造或服务型制造,并密切关注各国政府在产业升级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