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股价暴跌14%,创七个月来最大跌幅,投资者回归现实

新闻要点
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寒武纪科技的股价周四暴跌14.4%,创下七个月来最大单日跌幅,投资者对今年内地股市最狂热的涨势之一进行了获利回吐。此次暴跌导致其市值蒸发840亿元人民币(约合118亿美元),并使寒武纪作为最大成分股的科创50指数下跌6.9%。 尽管此次回调,寒武纪股价今年仍累计上涨近83%,市值达5028亿元人民币。此次市场波动反映出市场日益警惕,认为中国硬件和半导体公司的估值已远远超出基本面,尽管北京将人工智能和国内芯片制造列为战略重点。分析师指出,寒武纪的暴跌反映了市场对其过高估值进行修正的压力,其市盈率不可持续。
背景介绍
寒武纪科技被誉为“中国的英伟达”,是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芯片制造商,其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该公司一直是中国政府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和实现技术自给自足的关键参与者。 近年来,由于中国将人工智能和本土芯片制造视为战略优先事项,像寒武纪这样的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热烈追捧。这种热情推动了包括寒武纪在内的许多中国科技股在2025年出现了显著上涨,甚至使其一度超越贵州茅台成为中国最昂贵的股票,但市场对其估值与基本面脱节的担忧也随之浮现。
深度 AI 洞察
寒武纪的暴跌对中国AI和半导体行业整体估值意味着什么? 此次暴跌可能预示着市场对中国AI和半导体领域“概念股”过度热情的回调。投资者开始更严格地审视基本面而非仅仅是政策驱动的叙事。这可能导致该领域估值泡沫的逐步挤出,促使资金流向那些拥有更坚实收入和盈利基础的公司。 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对中国高科技板块普遍存在的一种警示,即在政策支持和投机热潮推动下,部分公司估值已严重偏离其短期盈利能力。 北京将国内芯片制造视为“战略优先事项”,这如何与市场对寒武纪等高估值公司的修正力量相互作用? - 尽管政府将AI和芯片制造置于战略高度,但市场机制仍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散户驱动的A股市场。政府的长期战略目标是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而非盲目支撑所有高估值公司。 - 市场修正可能被视为一种“健康”的去泡沫过程,有助于淘汰弱者,并将资源重新分配给更具创新力和执行力的公司,这反而符合国家长期产业升级的目标。 - 特朗普政府的持续科技围堵政策,虽然刺激了中国半导体自主研发的紧迫性,但并未赋予企业无限的估值空间。实际的突破和商业化落地才是支撑估值的根本。 此类波动对外国投资者对中国战略性科技股的信心有何长期影响? - 这种高波动性和估值修正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外国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股的审慎态度,尤其是在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 - 外国投资者通常更注重公司的财务健康、治理结构和透明度。频繁的“过山车”式股价走势可能被视为市场不成熟或投机性过强的信号,增加投资风险溢价。 - 长期来看,如果市场能够通过这些修正实现更健康的估值水平和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反而可能吸引那些寻求长期价值的成熟外国投资者。但短期内,警惕情绪将占据主导。